俄国文学史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戚萌
[导读] 小人物形象最先出现自俄国小说中
        戚萌
        吉林建筑大学 科学研究处
        摘  要:小人物形象最先出现自俄国小说中,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极大地促进了小人物形象的发展。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当时还处在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如此专制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当时俄国小说史上出现了批判封建残余势力的热潮,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底层卑微弱小的小人物形象系列,很多作品都堪称生活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俄国文学史;小人物;人物形象
【基金项目】2021年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JJKH20210306SK);2021年长春市社科联定向课题(ccss2021014);2020年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XZD202011)
正文:
        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的英国、法国等地率先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可以说这与欧洲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现实涌现出的诸多问题以及愈加激化的社会矛盾,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本来,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中强力冲出的资产阶级文学,可以给人们的未来带来无限期许,结果资产阶级固有的弊端熔铸了所有的希望,让美好的“理想王国”彻底沦陷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被金钱支配下畸形的灵魂、人们道德品行的沦丧加之人道主义的败坏,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不能深刻的揭露它,因此批判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恩格斯曾经对批判现实主义有过这样一段经典概述:“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就是旨在将社会中的典型事件串联起来,从而产生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小说的创作当中塑造了一系列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匍匐于社会底层的怯懦弱小的小人物形象系列。
        普希金可以称之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也被文学大师高尔基盛赞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普希金在小说集《别尔金》中,以《驿站长》中的维林开启了书写小人物的先河。《驿站长》中描写了十四品文官维林极其悲惨的一生,作为驿站长的维林,每天都在为旅客辛勤的服务,虽然说也总是遭受到一些不公的待遇,时常受到往来官吏的霸凌侮辱,但是他聪明伶俐又体贴懂事的女儿杜妮娅却总是机智地帮助父亲化解掉这些,可以说女儿就是维林生活下去唯一的支柱。可是偏偏骠骑营的明斯基军官却把他的女儿掳走,给维林带来了沉重的一击,在历经了千辛万苦寻找女儿最终却被拒绝之后,维林回到了曾经与女儿共同生活的驿站,没过多久就与世长辞,终结了他小人物的一生。
        在19世纪40年代,果戈里继普希金之后又成为了另外一个优秀的书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家,他以辛辣讽刺的作品确立了独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并形成了俄国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外套》等多部小说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彼得堡官僚暗黑压迫与统治下的小人物,他对贵族、官僚、地主等人物形象的罪行进行了大加挞伐,继续深入了曾经普希金书写小人物的主题。在小说《外套》中,果戈里将九品抄写文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的悲惨人生刻画的十分到位。他虽然是一个文员,但是连单位门口的门卫都不会正眼看他一眼,上司们对待他更像对待一只狗一样,既无情又专横,一个副股长甚至直接将公文捅到他的鼻子之下,连句客套话都懒得说。他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件心仪的外套,但是却也被奸人掳走,他来到警察局想要让长官帮他伸张正义,可却换来了一通更为犀利的谩骂与斥责。

可以说,果戈里是在用“不倦的雕刀”来深刻地剖析生活,为我们刻画出官僚等级制度下黑暗的社会现实,难怪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评价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来自果戈里的《外套》”,因此在这里足以见得,果戈里对于小人物形象创造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果戈里大力倡导“自然派”的时期,俄国文学史中又出现了一位文学巨匠,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1845年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穷人》。本身就是从底层走出来的作家,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希金与果戈里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笔下的小人物刻画的更加深刻,因为他对底层人民的苦难了解的更为全面。《被欺凌与被侮辱》《穷人》等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小人物形象的优秀作品,在《穷人》中,主人公杰符什金与果戈里的《外套》中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名抄写文书的九品官员,然而对于杰符什金而言,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衣衫褴褛的寒酸与贫困,更多的是来自被同僚讥讽嘲笑之后所带来的自尊心的挫伤。小说并没有直接刻画小人物的群像,而是巧妙地地利用杰符什金和瓦莲卡的书信视角来给读者展现出了一个尤为真实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画卷:在这里有被当作破抹布的女仆捷列扎、有瓦莲卡的表姐萨莎、杰符什金的邻居戈尔什科夫被革职又贫病交加的遭遇、还有瑟瑟发抖的乞讨男孩等等,这画卷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交杂的社会现象尽收眼底。并且,这种创新式的书信体的艺术处理使人们更能体会到小人物的心灵独白,使读者能够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维度对小人物有了更为整体全面的感知。不仅仅是《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多的小人物形象,如《脆弱的心》《波尔宗科夫》《普罗哈尔钦先生》等等,这些小说主要致力于描绘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面对来自官僚、生活、阶级的种种压迫时,那种战战兢兢、惶惶不安、胆怯懦弱的心理状态。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说过,“人是一个谜”,因此他对于小人物被扭曲的心理和对人性的异化的解读都显得格外深入,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他见识到了人性的种种复杂。
        除了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外,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还有一位非常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家,他就是契诃夫。在契诃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描绘小人物形象的力作,如有写实劳动大众苦难生活的《哀伤》《苦恼》,也有揭露专治等级黑暗下小职员的奴性心理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但是与普希金、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不同的是,契诃夫对于小人物的描绘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其悲苦生存境地上,而是更多的着墨于小人物对于权力阿谀奉承、奴颜媚骨的辛辣讽刺,对其这种变态心理的批判。这种力透纸背的描绘在《小公务员之死》中显得尤为淋漓尽致,仅仅因为不小心打了喷嚏,将坐在前排的将军的头弄脏了,这个小公务员就胆战心惊,甚至三番五次的去找将军道歉,以期求得将军的原谅,最后竟在这种卑躬屈膝、诚惶诚恐中郁郁而终。可以说,契诃夫对于小人物的刻画十分精准,他鞭挞市侩庸俗,勇于揭露社会的溃疡面,他对于小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俄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世纪的俄国社会就像当时谢德林小说《错综复杂的事件》中,主人公米丘林做过的梦境一样:“社会犹如一座大金字塔,一层层都是由人构成,塔顶是沙皇和少数特权阶级,而底层则是像他一样的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他们已被压迫的不成人形。”[3]可以说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最好的真实写照。在那样混沌迷茫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作家,他们旨在刻画小人物形象,不管是抨击俄国沙皇资产阶级官吏的可恶嘴脸,亦或是描写社会底层小公务员困苦维艰的生活,作者们可以说是走笔恣意淋漓、指涉左右逢源,甚至可以在平静的叙述中让读者倏而产生一种令人讶异的震动。与此同时,作者还热衷于鞭挞种种丑陋荒谬的社会现象,对沙皇专制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用饱含悲凉的笔触诉说了压迫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生活,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2]恩格斯.致玛?哈可奈斯[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
[3]任子峰.俄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1
 
作者简介:戚萌(1989-),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