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流行的、年轻人喜欢的简单又能表达一定语义的时尚词汇或语言文化现象。语言具有社会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产生并传播的语言,也具有社会功能。本文先是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再通过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的网络语言得到了网络用语的特点,最后分析了网络用语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希望本篇文章对分析语言对社会发展同时可以还观察网络语言引导用户行为的主要方式。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年轻人在社交网站上的交往行为是因社交网站的功能而决定的。引导年轻人的行为的作用是通过网上采用的语言而发挥的。关于网络语言特点和网民心理状态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楚网络交往的动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原因。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年轻人的兴趣和社会行为。例如: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评论好友的状态、照片时,大家采用什么流行语言或者交流语言,研究其特点和意义,发现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内容。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个是理论上的目的,就是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目的对网上采用的词汇进行研究和分析,弄清楚社会语言的定义、特点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用等。
第二个是实践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获悉其社会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日常语言等是否受到了什么的影响。
在研究网络语言的时候,不但可以发现其社会功能怎样表现,而且可以观察网络语言引导用户行为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用语的定义和特点
(一)网络用语的定义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网上交流的频繁,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接触越来越多的现象。从表层上看,网络语言是日常语言形式,是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它短小、精悍、能用最短的句子、最少的文字表达使用者的思想,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
网络中的日常语言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字母缩写或者字母加数字相拼谐音表意,是指网络交流过程中,人们将词汇的拼音省略缩写或者拼音省略缩写加上数字进行组合,产生一组新的组合,代表新的含义,利用它与汉语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哥哥(gē ge)可以简写成(gg)笑死我了 (xiào sǐ wǒ le)可以简写成(xswl),有一说一可以简写成(U1S1)……这种表达法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可以节省时间。这些数字字母本身没有意义,由于借助了它与汉字读音上的一致才可以表情达意,同时也显得更加活泼俏皮,深受年轻人喜爱。
谐音表意。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涌现出一大批网红博主,他们快言快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被大量的网络用户所学习。以郭老师为主, 网名为“迷人的郭老师”的主播用奇怪的口音,搞笑的姿态进行直播,深受粉丝喜爱,她的“郭言郭语”被网友们竞相模仿,甚至还有“郭言郭语”听力考试等活动在网络上举行。“红心火龙郭儿”(红心火龙果)、“迷hotel”(猕猴桃)、“集美们”(姐妹们)、“粗没”(草莓)、“耶斯莫拉”......
偏爱图像文字。
电脑及手机等网络聊天设备不具有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同步功能,仅凭字符表达网民的情绪,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合形成有趣的人物表情, 则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如:“(^_^) ”——微笑、“(╯ ^╰) ”——愁眉苦脸、“: D”——张嘴大笑等。据调查, 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表情符号有近200 个,都是网民模拟现实交流中的语境情态创造出来的,它形象、生动,对受者的视觉刺激强烈而有效,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图像比文字直白它比较简单,能够表达出更多的含义。我们经常说现在进入了“读图时代”,大家更倾向于看图片而不是文字。图片更能抓住大家的眼球,更直接表达传递一些信息,这样就比较能够轻松愉快的完成信息呈现和阅读的过程。比如说“萌萌哒”、“拜拜”或者“抱一抱”、很困、很饿,或者他说喜出望外,等等。这种时候呢,这个文字只不过是起个提示作用,让你在看这个图的时候强调他是有多么饿,多么可爱等等,更容易感同身受。
三、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自媒体快捷、便利、交互的特点以及信息生产、积累、共享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催生了词语及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生态学角度看,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良好的语言生态。在自媒体时代里,人们已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快乐,沉浸于从来没有过的语言欢愉之中。
精神愉悦带来思想活跃、思维创新,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正好反映了人们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流行语等新词新语充分展示了语言使用者的睿智及其无穷的创造力。自媒体的语言表达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可以张扬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保护生态伦理的健康。
网络语言传播力强,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绝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二)消极的影响
“看不懂”。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语言所承担的正常沟通功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中老年网民往往看不懂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语言,抓不住准确的语义和话语背后的情感色彩,可能会影响中老年网民和年轻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两者之间的“代沟”逐渐增大。
“不会说”。一些青少年网民用外文字符、谐音字、数字随意替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如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语言的正确表达。 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作文写作中,常常会夹杂着一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词汇,例如:加油回写成“奥里给”,“美女”写成“集美”,他们以此为时髦,疯狂追求为乐。
“听不进”。语言能够塑造思维。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价值风向标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低俗网络语言会销蚀社会正能量,导致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甚至会降低青少年对汉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无美感”,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过度消费网络用语或者表情包也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表情包中情感的不断透支和符号消费会产生异化,使得网民们变成线下情感冷漠,线上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采取的相关措施
定期公布汉语禁用词和慎用词清单。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定期公布汉语禁用词和慎用词清单,重点对教育、新闻、出版、互联网有关行业中汉语使用情况进行规范约束。有关部门要对汉语非规范使用现象采取纠正措施。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汉语规范化教育。开展网络用语辨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违反汉语规则的行为,清楚语言文字使用的“对错美丑”。学校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汉语、正确规范使用汉语。
建立网络语言使用传播监管机制。加强技术手段的运用,重点对视频弹幕、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网络应用中的语言输入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媒体要增强语言把关意识,对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嘉宾等明确提出规范用语要求。
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化为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和具体的活动感悟,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庸俗的网络语言。比如,可以开设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电视和网络节目,弘扬汉语言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