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守望 慢慢绽放——语文教学二三事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刘菲
[导读] 忙完考试季,经过暑假初期的短时期休整。
        刘菲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 442000
        忙完考试季,经过暑假初期的短时期休整。静下心来,回想这一年中与新接班级的学生相处中的得失。深感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刚与这群孩子们接触时,正是疫情在家上网课大半年后的返校期。感觉他们把前两年半在学校学的规矩全忘光了,上课时大面积的神游让我抓狂。经过了近一年的各种尝试和磨合,成绩能逐步稳定的呈现出上升趋势,并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及家长的认可。除了背后默默的付出,还得益于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坚持大阅读,以量变带动质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的向课外扩充,增加阅读量,以“量变”推动“质变”。
        充分用好早读午读的黄金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激发学生兴趣,以读引读。教学中注重以课文为载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加强语文课内阅读的实践与指导,大量增加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获得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语文课上,更是秉承“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的古训,以课文为引读点,一篇带多篇,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时,内容呈现的全是与汉字有关的小资料、小短文。看起来有点枯燥,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备课前,我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料。最后,确定了以表格引导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自查资料,填写表格,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全班交流时请一组上前汇报,带动全班同学互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的思路。布置了“对你名字中的某一个字进行了解”之类的趣味性前置性作业,如此一来,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去查阅了自己姓名中的字的来历。
        有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的课堂,成为了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
    其次,推行体验式作文,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化难为简。


        读,说,都是为了会写。可写什么,怎么写一直是个令孩子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孩子之所以不会写,是因为他们太诚实。没做过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怎么写。为了让他们有东西可写,我常利用时机开展 “今天我当家”、“学做一道菜”等班级活动,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比如:“十一”小长假,我布置了这样一项实践作业——学做一道菜。从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等全程参与。并拍各个过程的照片,上传班级QQ。
        小长假结束返校那天的语文课上,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他们的亲身经历,孩子们或是说自己先去哪儿准备了什么食材,再怎么洗、切、炒的;或是让大家看视频或图片,讲解自己的当大厨的全过程……然后让孩子们随堂写片段。这样一来,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在家闭门造车,不明技巧的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写成了流水账。一篇以《学做一道菜》为题的习作,水到渠成的呈现到了孩子们的笔下。
     再次,以手抄报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曾经新手上路的我,也是从经验不足全靠用时间补课走过来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明白:课间十分钟,对孩子们来说短暂而又宝贵,所以我从不拖堂;孩子们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学好,所以我尽量不占课;学一天下来孩子们很累,所以我不采用题海战术……但是,作为教师,是需要看成绩的。怎么办呢?只好在技巧上下功夫,不仅要用好课堂的40分钟,还得从作业上借力。
        每一次的课后作业,我总是会花较多的心思来设计,尽量避免让孩子们干简单机械的体力活,而是独辟蹊径,力求创新。周末时间,我们班的孩子们有一项保留作业——办小报。我常常引导他们根据时令和活动契机,将语文学习和美术、科学、微机课等结合起来,运用办手抄报或电子小报的方式,助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时我们的手抄报根据季节,时令来布置;有时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来布置;还有时会针对学情来布置……如此以来,我们呈现了以“一叶知秋”为主题,以“运动”为主题,以“科技”为主题,以绘本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的各种类型的小报作品,受到了同行和家长们普遍的认可与关注。
        教学的过程,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路走来,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在静静的守望中,悄然花开,慢慢绽放成自己喜爱的样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