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在学生心中升腾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张颖花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张颖花
        丰顺县汤西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3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作为班主任,笔者基于教学实践,通过对授课活动和班级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了责任教育观的本质和原则,并对班主任特色管理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分析,旨在通过日常授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让“责任”在学生心中升腾,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责任;学生心中;升腾
        引言:责任是一个宽泛的理念,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责任的理解,不知道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任务与责任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需要及时为其深入讲解负责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授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让责任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言行中,使其能够理性地在班级、在家庭中承担自身责任,进而帮助其能够在走入社会后,承担自己的职责,面对困难时避免畏难情绪的产生。
        一、对责任教育观本质与原则的解读
        (一)责任教育观的本质
        责任教育观的本质是道德。通过对康德的伦理学进行分析,“责任”是道德价值的来源,可见,责任教育观的内在本质即道德的教育。在开展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排除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即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纯洁的思想,根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作出符合自身职责要求的行为。因此,在开展责任教育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其进行理性的判断,主动接受道德的规范和制约,才能在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触碰到责任教育观的本质。
        (二)责任教育观的原则
        责任教育观的原则是自律。根据“动机论”,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层面。他律是指外在因素的影响完成某一举动,自律则是指处于内心善良的意志完成某一行为。例如,医生救治伤患的过程中,如果出于医院的规章制度,则是在他律的基础上完成的行为,如果其行为是源于医生自身“应当救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受到自律的驱使。通常来说,自律品质的形成往受到他律的影响,他律可以为自律提供指导。当人们处于独处状态是,他律效果必然受到减弱甚至消失,这时,自律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凸显,即无论是否受到外界的监督,只要具备自律的素养,人们无论何时都会具备履责意识。因此,责任教育观的原则就是自律,教师在开展教育引导活动时,必须注重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
        二、促使“责任”在学生心中升腾的策略
        (一)层次与阶级相结合
        为更加深入地开展责任教育,必须注重层次与阶段相结合的目标。从层次的角度而言,可以将“负责”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自己负责。即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健康和未来,通过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锻炼身体等方式,保障今后的长期发展。第二个层次是为他人负责。除为自己负责外,还要为他人,为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第三个层次是为祖国负责。学生需要从小树立为祖国付出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第四个层次是为环境负责。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进,学生必须具备生态友好的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保持对环境的爱护,杜绝乱扔垃圾的问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而从阶级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注意分阶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即在学生道德意识尚不明确的时期,引导其意识到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重要意义。[1]。
        (二)理性与人文相结合
        责任教育观要求人们做到理性做出判断,履行自身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完全对其进行规定和制约,通过理性与人文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2]。在为学生讲解履责的重要性时,也不能忽视对自身积极意义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使用生活化、风趣化的语言,为学生分享中外名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意义,引导其学习他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职责,既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和集体负责,还要为生态环境负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以“my mother”、“my school life”、“my nation”、“environment”等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并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励,如手工艺品、奖状等,通过这种人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责任的含义。
        (三)教化与体验相结合
        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引导的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3]。很多语言知识只需要经过一定量的记忆和练习即可完成,但思想层面的教育必须注重教化与体验的结合。教化是指班主任可以通过授课、班会等方式,在班级分享道德法则和善良的意志,而这个过程很难真正让“责任”在学生心中升腾的目标。因此,除教化活动外,班主任也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履责”之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愉悦感,进而让道德在实践中得到养成,并刻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与道德和自律相关的实践活动,除班级表演外,教师也可以向领导提出申请,组织更多的校园活动,如以“互相帮助”、“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话题开展校内大型演讲或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观点,也可以在校内组织心理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对表演中利益与道德的冲突,进而对道德和自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此外,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内外的公益活动,也是培养其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校园与家庭相结合
        除教师外,家长的行为和意识也会影响到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强化家校合作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积极与家长沟通,不仅要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能否坚持自律,做出正确的行为,还要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也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一方面,必须帮助家长意识到责任教育观的本质和原则,并为其介绍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恰当方法,通过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家长以身作则,班主任与家长不仅要要求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自律意识,还要做到以自身为榜样,帮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例如,家长在要求子女维护环境卫生的同时,也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地面垃圾并将其扔进垃圾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强化爱护环境的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律是责任教育的基本原则,道德是责任教育观的本质内容。因此,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时,班主任必须注重其道德品质和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科学划分教育层次和阶级,对学生开展理性教育和人文教育,引导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强化责任意识,在享受受教育权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翟秀娟.浅谈学生孝道教育与责任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9(05):184.
[2]花文凤,鲁广智.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模式和策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0,34(06):118-124.
[3苏积金.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