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妍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合学与行”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怎样才能真正践行劳动精神呢?
一、遵目标、明要求
(一)活动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梯度培养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二)基本要求
1.小学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感知劳动的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2.小学中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生活处理能力,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和校内劳动任务,能够与他人合作劳动,初步养成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体会到劳动光荣。
二、细内容、重方法
(一)劳动内容
1.开展校内劳动。
(1)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将学校卫生和绿化带进行划分,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区域,予以精心呵护。将内务整理、值日保洁、学习整理等纳入班级考核,通过日常检查评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劳动实践,并且在亲身劳动经历中习得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感,提升劳动素养。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校内的事情积极做。杜绝家长代替孩子做值日或大扫除。
(2)开展校内种养殖。一是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让中高年级学生认领一块园地,种植、管理、收获农作物,予以精心呵护,体验劳动最光荣;二是班级绿植维护。学生自愿从家里带小型绿植到教室,分小组进行养护,在绿化美化教室环境的同时,了解绿植的习性。
(3)组织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一是积极组织校内劳动实践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组织校外劳动。
(1)走进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场所及丰富资源,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组织烹饪烘焙、手工制作、木工制作(体验)、科学实验、劳动种植、家政服务等实践活动。
(2)参与田间劳作。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的春种、秋收等活动,了解常用农具的使用,体验农民的辛苦,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3)开展研学活动。鼓励走进养殖场、农场、机械加工厂、服装厂等,了解工人工作状态,体验工人的辛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正如冯京广教授就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出的建议:研学旅行是实践教育。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学一边游,让孩子们融入大自然、社会中,体验学校、课堂中所学不到的体验、实践知识---既“行走中的课堂”。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在告诉我们今人,除了书本课堂学习外,让孩子们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亲身实践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校内与校外完美结合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国家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冯教授指出,活动课程设计上要遵循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实践活动课程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特色、贴近生活。
(4)开展志愿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如参与关爱他人活动,社区志愿扫卫生等活动,走进养老院夕阳送温暖活动等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关爱、服务精神,使劳动体验活动更有活力、更有意义。
3. 鼓励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并肩起航,多措并举,内外兼行,让劳动教育一路芬芳,绽放更绚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