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妮
庆城县逸夫小学 745100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放到阅读这件事情上也非常适宜——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要趁早。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这个身份可以掌控的早,非一年级莫属。如何对一年级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我谈几点看法:
一、“刻意”布置。拼音章节学习结束,将“读课外书”这样的字眼,每天明确地出现在布置作业环节,并且进一步告诉学生每一天阅读量的底线,比如至少读两页,至少读三页,至少读五页,至少读一个小故事,至少读两个小故事等。对于读书时间,相对固定的时间是中午到校后的午诵,在家是午睡前,晚上睡前留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其他时间全凭老师来替学生“挤”,比如只要完成了当堂的学习任务,剩余的时间就鼓励学生拿出课外书来读;课间上完厕所,准备好学习用品,也鼓励学生拿出课外书来看。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期间,我口中的高频词不是“安静”,也不是“别吵”,而是“读书”。开始,学生读书以大声拼读音节为主,读字辅助,当拼读熟练到可以直呼音节,并且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积累后,自然会转化为以读字为主,直呼音节辅助的小声读。或者说起初听到的是读,看到也是读,为读书而读书,随着时间推移,取而代之的才是沉浸于书籍之中的阅读。
二、“刻意”检查。晨读或午诵学生将课外书翻到前一天标注的结束处询问前一天阅读量,阅读内容,这是每天固定的检查时段,除此还有课间,上学,放学护送路队的途中。听说一种习惯的养成,至少要需要坚持二十一天,为五六十学生都检查,这点时间远远不够,还要坚持二十一天,很难,可化整为零每天为几个孩子检查坚持二十一天,这个操作起来就相对轻松许多。
三、“刻意”记录。设计制作学生图书借阅登记单,仅反应“学生姓名”、“借阅时间”和“借阅书名”即可,四到六人一小组,图书借阅单由小组长统一保管。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到班级图书角更换图书,到小组长处领图书借阅单登记借阅时间,借阅书名。学期末将小组长处的图书借阅单收回装订成册,翻开每页填写满满当当,很有分量,也很有成就感。
四、“刻意”表扬。每期家长会,下发图书借阅登记单,并让学生将其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凭借之前记录,公布前半学期生均读书量,阅读量超过十本的学生会获得“阅读之星”的奖励。比如,在刚过去的这个家长会上,我对一2班同学的读书量就进行了汇总公布,阅读量在十本以上的十人均获得了“阅读之星”的奖励。五到十本之间的十六人,五本以下的只有俩人,前半学期生均读书量六本。平时语文课堂上,对于乐于分享课外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学生,写作中善于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学生都会给予“博学之星”的奖励。
五、“刻意”福利。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段给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成绩目标。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期末考试能考到九十七分,暑假或者寒假语文书面作业全免,假期只需读六本课外书即可。五年级的学生,语文期末考试能考到九十分,暑假或者寒假书面作业全免,假期只需读十本课外书,选其中五本做与之相应的五份好书推荐即可。对于热爱阅读的学生来说这个福利很诱人,对于不爱动手却思维活跃的孩子来说这个福利很诱人,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而言这个福利也很诱人。
六、“刻意”互动,平常跟家长沟通学生在家学习情况,最常询问的问题一定是“孩子在家有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吗?”校园内外遇到学生,最长询问的问题一定是“孩子,今天你读的什么书?”
阅读以后的感想、感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避而不谈,除非学生出于兴趣主动与老师、家长交流。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一年级学生进入“阅读的深林”。
最近,看到陇原读书会发起人郑晓红走进连家砭小学开展读书活动时给连家砭小学的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与你们之间的距离,不是连家砭到庆阳市的距离,而是一本本书的距离,要想接近我们、超过我们、将我们远远甩在后面,得靠许许多多的书来铺路……”这句话既温暖又深刻,作为老师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书中有星辰大海,还要给学生指明通往星空和远方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