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夏萍
[导读] 思维导图在习作中可以通过层次划分
        夏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  830000
        摘要:思维导图在习作中可以通过层次划分、写作思维模拟与写作方法分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的写作模拟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学习,由此在一定程度上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在小学语文高段的文章习作指导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通过该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分块化的知识体系中,学习文章习作的基本结构与写作手法分类等。本文在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研究上,对现阶段的小学习作教学进行了不同角度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提高当前习作教学指导的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重要性
一、引言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思维的具象化,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与思考进度,或者用于分类、划分不同章节体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更好理清其中蕴含的内在联系。小学高段的习作指导工作已经开始向学生讲述相对复杂的文章写作思路、手法与艺术表现方式,其中的内容相对较多且复杂,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习作缺乏逻辑以及写作手法运用不当等情况。对此,教师在习作指导的工作中,首先需要重视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其次在实际的习作指导要求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思维导图的递进性与较为直观的表现方式进行相应的学习,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深入认识习作的相关技巧。
二、 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在思维导图的设计工作中,需要以此进行有效设计,确保学生能够从思维导图的理论划分、重点阐述内容、思维递进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好理解。一般情况下,设计思维导图需要突出:核心部分、模块明确以及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等特点。小学语文的学科知识体系中都具有较为明显核心部分,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中心思想的不同,思维导图的核心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定,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使课文突出核心内容;思维导图在知识模块的划分工作中,需要确保其有序性,并且能够层次分明进行理论内容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根据思维上的递进关系进行理论内容方面的理解;思维导图具有强烈的个人思维特点,在前期的教学指导工作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构建上的示范,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方面的构建。[1]
三、基于总结类演绎思维导图开展习作教学指导
        总结演绎类的思维导主要针对文章材料的内容结构与中心思想,通过演绎思维的应用,对阅读材料的发展与思想演变进行解构,最终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使学生进行理解。在应用该类型的思维导图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演绎发散思维的应用,即根据文章内容的分支或者情节的发展进行部分章节内容的总结,由此在一定程度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文章的写作特点、结构特点与核心思想等。思维导图的运用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思维,从而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写作思维。

[2]
        在该思维导图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在通过阅读材料多角度的理论区分,使学生能够有效认识文章内容的主体思想。比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起因、经过与结果等要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划分,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展示,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入“事件”、“叙述方法”等方面的思维模块,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拆分文章的层次结构,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文章阅读习惯,以及思维导图较好的应用模式。
四、基于推进式记忆思维导图开展习作指导
        不同教学环节对于理论方面的应用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在进行不同章节的理论内容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理论内容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在应用过程中可结合图形记忆方式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记忆模式。课程内容的展开主要通过范文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陌生词汇、语句以及课外阅读文章方面的学习,该过程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该过程较难以对课程理论进行明确分类,从而造成理解与应用上苦难。因此,教师在该方面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结合思维导图的内容划分特点以及思维递进上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明确的课程内容体系中,逐步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在该种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递进+发散”方面的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环节的思维导图设计上,具有较为严谨的思维递进模式。
        在学生的指导工作中,教师可选取《金色的鱼钩》一课作为指导,即该文章中老班长具有怎样形象、特点,作者经过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事,使其发生了转变,最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文章表现形式等。
五、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
        在思维导图的教学运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的习惯。通过思维导图的分块化、递进性与发散性特点,可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划分文章写作中的人物、场景、特征与相关事件等。如在关于家庭成员的习作练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家庭单位对内部成员进行分类,如家庭成员共有几个人、其中的内部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在习作中的出场顺序等。这些都可通过思维导图对其进行细分,教师需要注重该方面的思维导图应用指导,确保学生的习作思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较好锻炼。
结语:综上,在当前的写作指导工作中,需要在教师深入了解思维导图的具体作用,随后在结合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通过思维导图的思维模拟、课程理论内容分化与习作思维逻辑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习作学习中,根据思维导图的具象化、思维性等更加深入了解习作的技巧。
参考文献:
[1]王晓茹,刘小娟.谈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1)——以铜仁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2017:45-46.
[2]陈生德,张慧琴.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注意要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