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喜燕
广东省化州市丽岗镇朱玉小学 广东省 化州市 525125
摘要:恰逢建党百年,全国各阶层、各领域纷纷掀起学史的浪潮,为了让下一代坚定不移的跟党走、听党话,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史与党史两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小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针对小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奋发有为。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两史教育研究,将小学语文与两史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育人实效性,希望能给相关教师带来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德育;小学;党史教育
党史和国史作为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含括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全部内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两史内容,正反映出国家想要通过教材这一必要读物来传承的内容,建党百年,建国七十余年,在这段漫长而又光辉的历史中,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内容与题材,这些内容与题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的基础要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两史教育,提高育人实效,通过历史的照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培育新的人才。
一、借助两史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路径与新中国的发展路径是相互渗透、融合的,一荣俱荣,从一定角度上说,党史比国史要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史还包含了国史,学习党史就是在学习国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党史和国史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革命、解放、改革、建设、发展等多个步骤,高度呈现了党的革命精神与国的发展精神,经过时间的多次洗涤,这种精神逐渐蜕变成一种文化与思想,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而文化思想重在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两史,必须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将其发扬光大。毛主席说过,小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习总书记也说过,青少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党的未来,只有让他们主动肩负起传播党史与国史的使命,我们的国家和党才会有希望[1]。因此,教师应基于两史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党史和国史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具有红色经典特色的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形成攻坚克难、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引入了许多优秀的党史文化与国史文化,教师在加强两史教育的同时,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党史和国史,为学生选取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内容,丰富德育内容,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两史教育
小学生从小就听父母、教师讲述各种大英雄的故事,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女娲,远古时期的黄帝、大禹,古代的霍去病、郑成功;平常所看的动画里也是充斥着各种英雄人物,黑猫警长、喜羊羊、奥特曼等等,但无一例外,这些大英雄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有的还是虚化出来的,尽管这种“天外”大英雄的故事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太浅薄了,不刻骨也不铭心。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从近代史中为学生选取“大英雄”的故事呢?通过这些实实在在、影响尤甚的“大英雄”,以其语言、行为、道德、功绩引导学生谨言慎行、规范自我,在思想与道德上获得提升[2]。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两史教育
小学生处于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的黄金阶段,此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他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但一定会全部记住,对其今后成长、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这个阶段加强两史教育,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两史内容,发挥其德育作用。
以五上《梅花魂》举例,作者陈慧瑛出生于新加坡,从小长在外祖父膝下,这一点应该与当代小学生具有共通性,但是与大多数祖辈育儿不同的是,陈慧瑛的外祖父向其传递的是深厚浓郁的爱国之情。将课文中的故事放在真实的历史年代中,我们发现,陈慧瑛一家在建国初期就迫不及待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国家和党的热爱。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学生代入到外祖父的角色,切身体会到“想家却回不了家、爱国却回不了国”的无奈和遗憾之情,感受老华侨的爱国情怀。或许以小学生当下的阅历无法完全体会外祖父的心境,那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个爱党、爱国的种子了。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两史教育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渠道,更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将两史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坚定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举例,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现象后,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从日常事件或社会现象中发现背后隐含的事实或真理,并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以党史中的“大英雄”激励学生产生思考:既然十二岁的周恩来都能有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什么身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没有这个觉悟呢?从而加深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3]。
三、在小学语文活动中加强两史教育
(一)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两史教育
课外阅读是延伸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处于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对知识异常的渴望,求知欲望十分强烈。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两史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文章或书籍,从《狼牙山五壮士》、《青山处处埋忠骨》、《金色的鱼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内文章延伸到《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党情怀,确保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升华德育效益。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两史教育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鲜明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学情特点开展两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长征行”、“挑扁担”、“红歌颂”“重现‘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党史、国史的思想认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人生经历,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束语:
党史与国史同样是国之根本,也是学生成人的根本,为了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紧跟时代的新型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传授红色基因,学习红色文化,在党史学习中理解历史,在国史学习中升华历史,坚定学生爱党、敬党、跟党的决心,渲染学生的政治底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成长为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古国凡.少年心儿向着党[J].中国火炬,2021(05):66.
[2]本刊记者.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山西省教育系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J].山西教育(管理),2021(05):54-59.
[3]白宇极.国史为什么要从小学教起[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58(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