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筱雯
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2000年以后就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观教育对我国成为海洋的强国战略目标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海洋观是怎样培养形成关键在最基础的教育时期。目前我国对最初小学时期认识海洋观教育的那些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的认识很是不足,所以要加强改变。同时,要召集各方面的力量,从成立海洋观教育的机构、分时间设立学习内容和目标、提高学科吸收度以及融合度、提高老师的教育能力、建立“互联网+”教育场所等这五个层面来加强小学时期的海洋意识教育。
关键词:海洋文化;学生;教育
引言:放观世界,发达海洋的意识教育各个国家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海洋意识教育相对来说较晚,中国的海洋意识比较弱,结合美国、日本、英国等等海洋比较发达国家、国内专家、学者、政府机构海洋的意识教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提出对策,对中国以后的海洋意识的教育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正文: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内涵
我们对于海洋的教育理解,必须明确对于海洋的意识中的内涵,自在2018年的5月份发布《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2017)》之间指出,在海洋的意识中包括了海洋经济的意识跟海洋自然的意识还有海洋文化意识以及海洋政治意识一共是四个方面,所以海洋意识就是指1经济2自然3文化4政治这4项的总称。也就是说大家对于海洋的整体的认知和认可,在海洋的教育方面是对于海洋学者的一种教育教学,现在通过这种教育能够充分的让学习者更加的了解海洋认识海洋,也对发自然更加的爱护以及尊重,也能够让学习喜欢的爱护海洋的人更加珍惜海洋的宝贵的资源,由于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太明确不懂海洋所以也是对海洋的初步了解,慢慢会对海洋产生兴趣,培养感情,从而对海洋产生保护的意识以及欲望。
二、着重解决海洋教育问题
和现在非常重要的海洋区域不符合的是,虽然海洋包围着海南省,但是依然有一些学生仍然对海洋知识的不了解和缺乏海洋意识的匮乏情况极为严重。比如:领海、公海以及内海等等基本知识的不完全;对所在方位的海洋生态、海洋文物以及海资源、海矿产资源的知识都是未知的;所以对长期居住在海岛的居民行为—当地民风、风俗习惯,以及大型的海洋节庆活动等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是很全面;至今最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上流通的一些常见的海洋生鲜、鱼类、贝壳等海洋水产品,一些同学都不能一一的说上名字,因为他们对这些海洋里的生物的生活习性还有特点了解的少之又少;所以日积月累在海洋教育方面所在着很多知识的盲点以及误区。
三、积极开展校园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海洋生态观念
(一)加强建设具有专业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比较有效率的创新海洋教育的模式, 确保领导专业教师不仅具有高水平的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学科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效率组织海洋教育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的。所以也就需要让学校针对在海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老师教育和培养, 可以进行一些校本的课程、组织海洋的意识成立一个小组,用很多的方式培养教师有正确的海洋教育的观念, 重要把教师对海洋教育的重要重视起来,提高一定的教学队伍的全部的水平。比如,学校可以让组织骨干的教师队伍成立一支海洋教育的学科小总队,培训一些和学科研究来增加了学校整体海洋的教育的教学水平。
(二)积极开展海洋教育校园活动
实施好“进入校园”战略,组织一些海洋教育校园活动,学校通过这些教育课程加强认识,每周进行海
洋教育的这些教学的活动, 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些海洋教育的落实的活动, 一定要非常发挥校园的课堂教学场地的重要作用。 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开展海洋的意识教育的研究活动,让海洋的教育和每个学科中间的的融合和发展,不只是海洋教育的学科的联系还能让学生有有效的学习。
(三)开展关于海洋教育主题的微型课堂展览活动,促进数字教学的发展
有效率的进行一些海洋专题的微课的活动, 加强了海洋教育的活动很多发展, 更加完善了数字化技术进行的教学
活动。所以学校可以让开展教师微课的视频放出来或者参加比赛,让课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教师通过一些微课的视频,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平时都能进行海洋知识的学习,加强海洋学科的素养,更让自己的知识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框架
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由国家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更鲜明的选择,更严重的后果在计划”为指导,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中小学生创建帮助学生接近海洋,熟悉海洋,
(一)教育目标
中小学应掌握海洋基本知识,对这里出生的生态海洋环境有充分的理解和理解能力,激发对海洋的热爱。提高中小学生海洋科学文化素养,在青岛树立独特的海洋标志,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决心,为整体建设服务。促进海洋文化,建立海洋意识,增强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软实力。在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方面,学校采用“1+1”综合评价体系,其中“1”是采用青岛市统一使用的评价方式——综合素质评价,另一个“1”是海洋特色评价。海洋特色评价,是以海洋教育为主线,以科普知识、实践能力、研究意识、科学品质等为重点,以学科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为主要途径,建成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激励教育模式,并最终实现“海洋小院士”素养养成。“1+1”的评价方式,呈现了对学生全面家海洋特色的全方位评价,拓宽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提升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快乐成长的获得感
(二)实施方式
标准化课程补充了各种活动,共同培养中小学生的海洋识字能力,促进海洋意识教育的持续推广。例如,我们将海洋意识教育的地方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同时以海洋诗歌朗诵、海洋诗歌朗诵、海洋诗歌竞赛、海洋散文竞赛、海洋绘画、海洋绘画、海洋戏剧、海洋摄影展览、海洋主题创意作品竞赛、微视频、自行车环岛项目活动为实践,拓宽海洋主题展示阶段,广泛传播海洋意识教育的种子。
五.总结
探讨研究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 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的教育事业,相关人员需要长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国家经常投入教学的资源与一些国家政策支持。培养大家养成海洋生态的观念,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增强一定的发展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通过对一定的海洋学习增加对祖国的热爱,这样才能把中国海洋增强实施还有促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磊.国内海洋意识的研究与相关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3- 48.
[2]董丽丽.国内海洋意识研究综述[C].上海:2011 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2011(7):97- 104.
[3]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学,2001:1.
[4]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我们的海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