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黄丽
[导读] 在小学语文授课阶段
        黄丽
        贵州省平塘县平湖第一小学 5583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授课阶段,阅读内容属于关键教学部分。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阅读教学,便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出现薄弱问题,不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同时,阅读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阅读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革新,以达到最佳授课效果。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改进方法
引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既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无论是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故事,还是课外书籍中对大千世界的广泛介绍,都能拉近学生与语文世界的距离,使其在积累更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更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立足于新课改提出的“学科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要求,教师有必要结合教材文本深入探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并加以实践,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阅读的定义
        阅读的定义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第二种,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但是根据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程度以及阅读情况,更多倾向于第一种,即单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事物。小学语文阅读的定义也更加贴近第一种,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并没有多广阔,所以这个时期的阅读更多是帮助学生认识、认知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同时借助内容积极向上的阅读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世界观。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2.1部分教师观念滞后
        教学观念滞后是制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落实和推进的关键影响因素,一些教师还局限在“应试”思想,认为只要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通过阅读活动传授给学生就可以,甚至存在“群文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因此并未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也不主动学习相关教育知识,这毫无疑问会限制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2学生阅读范围窄小
        小学生的阅读文本基本由教师或是家长决定。而教师和家长在决定文本的时候,往往不会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思维特点来选择。甚至存在一种情况,部分家长或教师根本没有让学生阅读的想法,一味追求成绩高低。其实小学生阅读文本可以有多方向选择,只要遵循健康、学生感兴趣两个条件就可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经典、童话故事或是寓言故事都是很好的选择,只有让学生有更多文本选择,才可以拓宽其知识量。
        2.3没有落实个性化阅读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缺乏针对化应用措施,导致学生的个性阅读效果不佳,不利于文学素材的积累。大部分小学语文授课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词句积累,没有重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采取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效果不佳,干扰了知识的转化过程,不利于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同时,部分教师采取“一刀切”的阅读授课模式,导致学生的分析过程被严重压缩,降低了整体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途径
        3.1重视方法传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方法,远比让他们掌握群文情感内涵更有价值,不仅可以提升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还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旦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也就会更高,进而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有效经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这也就意味着,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在群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读文章”的方式方法,如“先略读再精读”“先找关键词和主要人物,再找核心句和中心思想”等,并培养他们按照科学方法阅读、分析文章的习惯。这样一来,在方法的支持下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个人能力,学生必然会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有越来越突出的学习表现、建立起更坚定的群文学习自信,整体教育效果必然会实现质的提升。
        3.2强化小学生课堂主体性
        为了改进小学语文阅读中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革新传统观念,避免受到相关教学意识的影响,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发挥自主性的目标。传统方式中,教师具有权威地位,能够决定课堂的内容分配以及学习目标。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背景条件。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达到激发自主性的目标,实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中慢性子角色、急性子角色的认知效果。利用主体阅读教学策略,学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整合自身的思考内容,达到有效学习目标,有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是指完成课本内课文的学习,即是完成了课内阅读的任务。而课外阅读容量大,书籍繁多,种类繁多,和课内阅读虽然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选择上会有更多可能性。正因为这个可能性,会让学生拓宽视野。当一个学生饱读诗书的时候,也正是气自华的时候。如果学生对课内阅读有一定的厌恶情绪,教师可以首先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待到学生对文本熟悉了,对阅读不抵触了,再引导学生进入课内阅读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3.4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鼓励
        教师通过适当地积极引导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阅读。不仅在课堂上,在课下,在闲暇时间,使学生把阅读当成是有趣的,有意义的,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习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吸取新鲜知识,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关注于一些课外的书籍,可以适当地开展读书周,读书鉴赏会等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乐于在课外读一些书籍,而且做一些笔记和心得体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相互分享,相互交流,经过一些时间的推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群文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鼓励会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于群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阅读成果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授课问题,严重干扰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环境因素与学生状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学生的进一步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中虎,倪海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08):44.
[2]李丽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0(16):126.
[3]张永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19(82):72-73.
[4]王亚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2019(09):45.
[5]潘美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04):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