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董树杰
[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董树杰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雷锋小学,辽宁 沈阳 110035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展开,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讲授《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过的大海的样子,这一简单的问题能使学生都能说出点东西,马上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此时再问:“同学们,大海是什么颜色的?有风时什么样?没有风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就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使学生有目的阅读。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
          第三,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渲染一定的情境,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那样:“音乐可以陶冶性格......可用以增加兴致和洗练理智的享受。”在一定的情境中,音乐还可以起到激励感情的作用。如:教学《王二小》一棵时,在学生学完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从而使抒情优美的歌声融合课文内容进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二.运用多媒体渲染,拨动学生心弦
        1.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重点篇目,在教学过程中,试想: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示“群鸟飞翔图”,随之温婉地向同学们介绍大榕树被称为“神树”的原因,此时大屏幕上播放着鸟栖息在大榕树上的视频,到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呼之欲出,在这种情形下学习巴金老人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桂林山水之迷人,祖国山河之秀丽,我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如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为学习全文做必要的情绪铺垫。
        2.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阅读课文。但是,由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阅读之后有一种迷惘的感觉。

这时我就播放了介绍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岛的不同景象的录像,学生们很快地进入到课文中,在此基础之上,我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讨论,学生们读着、议着、圈圈点点着,进入了“乐知”的境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是一幅美丽图画,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三.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引起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1.提问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恰当、准确、富有启迪性的提问往往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钥匙。
        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发问,课文中的“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向谁借箭?他为什么敢用这种方法向曹操借箭呢?他的计划成功可吗?这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些富有启迪性的提问,把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容易接受的情境中。从实质上理解了“神机妙算”的真正含义,从而对诸葛亮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2.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3.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字或者“长”字?
         四.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1.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把自己喜爱的、学生也喜欢的美文、趣文经常在学生面前有声有色的朗读,饶有兴致的赏析,让学生产生共鸣,接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与此同时,要让学生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关键要把好课内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如:我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课后引导学生多搜集资料,仔细观察,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森林爷爷》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书籍。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任其随意翻翻看看。学生必定会被五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奇妙有趣的书名、丰富新奇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同时还会被那里的读书氛围所感染。产生跃跃欲试、渴求阅读的激情。
         五.巩固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乐趣
        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有促进。对于小学生来说,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用富教于乐的形式来检查他们的阅读成果,不仅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巩固和发展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我还不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比如:开展“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手抄报”、“诗歌朗诵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语言的积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思维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习得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均需通过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感悟、体验、运用和内化,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课本的基本作用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指导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被动应付的学习方式,必须实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及要求得当的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本今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学生真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明智。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