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陈龙
[导读] 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标的小学语文学习
        陈龙
        巫山县龙泉希望小学,重庆 巫山 404706
        摘要: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标的小学语文学习,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积累的过程无疑是无趣艰难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构建重要思维观念基础的作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变得更为重要。本文将依据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实际作用,并提出有效应用探究式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进步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应用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的学习关系到学生的文字理解力、应用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积累过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主探索的内容理解程度更高,记忆深度和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探索活动为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过程更好的掌握目标教学内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落实是对学生自身探索能力的有效激发,不仅适用于小学阶段知识的积累与深度理解,还能成为学生更长远深入学习的重要内驱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实际作用分析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相对死板的知识积累方法,虽然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重复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学生对记忆内容理解足够深入,积累阶段的效率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小学生面对重复的记忆过程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都被较大程度的消磨,如果能够缩减重复记忆的时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对目标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更深入的探索活动会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高质高效的完成。从学生角度来讲,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把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变成了自主获取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思维活跃,不会再出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
        (二)推动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语文学科素养除了基础的文字识别、书写、应用等还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文化审美等多个方面。应用探索式学习对学生的价值不仅是降低知识积累的枯燥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思维是从教师教育过程中被动接收信息,缺乏自主深入学习的欲望。家庭环境中又会受到来自家长的监管,始终处于被监管状态下学生根本没有学习主动性,更不要说自主探索深入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应用通过探索过程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欲望,不断的探索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力与探索力的有效锻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感、审美、文化素养等都会逐渐充实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持续稳定动力。
        二、发挥探究式学习价值的必要观念
        (一)激发并维持学生自主性
        探索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应当对该学习方法的实际作用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仅将探索式学习作为改善学生记忆效率的工具,而是应当将探索式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媒介。探索的过程是方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小学语文的探索过程是对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的充分利用。通过相对简单的探索性问题,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并以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深入探究的驱动力。这样一来直接打破了学生对单向接收的学习思维,初步建立起学习自主性。之后配合其他教学引导,就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激发与维持,更充分的发挥探索式学习的深层价值。


        (二)保证探究学习内容的实践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浅显,虽然博大精深的汉字为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探索式学习内容的实践价值也是极为关键的。教师在安排探索式学习时,首先要保证探索内容的实践价值,并且将难度控制在学生需要一定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探索内容的实践价值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对应来提高,利用生活内容与教育问题的结合实现语文课堂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之后,探索式学习就要逐渐延伸到课堂之外,才能发挥探索式学生对学生思维形态与学习习惯的长远影响。
        (三)营造尽可能自由开放的探索环境
        小学生思维本身具有较高的发散性,探索式学生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带来的思维限制作用。在课堂探索中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开放的思维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没有固定答案的探索内容提高课堂探索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活跃学生思维状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如果探索性学习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思维自由发散的空间,那么该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助力将会被极大的限制,探索式学习对学生思维与习惯的培养作用将得不到展现。
        三、落实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有效探索习惯
        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是发挥探究式学习价值的关键,也可以将探索式学习视作是包含问题提出、信息收集、整合应用、记录学习的全过程。但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缺乏有效的探索意识与探索习惯,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将会被一定程度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初期开展探索式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固定的探索流程。随着学生探索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探索的形式做出个性化调整,辅助学生获取更适用于自身情况的高效探索模式,最终养成科学高效的探索习惯。习惯的形成将会进一步扩大探索式学习的影响,应当以固定探索流程为开端,着重实现有效探索习惯的培养目标。
        (二)搭配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探索式学习初期学生探索能力有限,对信息的收集与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如果能将探索式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以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落实探索性学习活动,能够在探索初期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探索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小组合作教学展开探索式学习时,需要建立在学生有了一定纪律意识并对探索内容有着较高热情的条件上,否则有可能形成课堂纪律管理困难,合作探索效率低下的情况。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父亲、树林和鸟》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父亲为什么能够在看不到鸟的情况下确认树林中有很多鸟为探索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注重观察细节,并从细节中获取大量信息的观念;还可以将课文的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作为学生情感探索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体会作者为什么而高兴。学生经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探索之后,对文章的情感理解将会更加透彻,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第一个问题的探索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第二个问题的探索,学生的注意力将会集中在问题本身,更好的发挥探索学习的实际价值。
(三)配合角色扮演实现情感探究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不同情感感触不深的情况,探索式学习内容可以将情感的体会作为探索对象。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就能够与被扮演者产生深入的情感共鸣,当面对同类型文章时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内容情感。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掌声》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英子”,体会英子状态改变的原因,更好的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
        总结
        探索式学习方法对小学阶段学生全方位学习能力成长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想要充分发挥探索式学习价值,不仅需要教师对该学习方法有正确清楚的认知,还要保证应用过程中秉承相关理念,搭配其他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实现探索式学习内容对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曹金霞.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 科技风,2018(11):25.
[2]杨德铸.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及其应用[J]. 教育观察,2018,7(08):86-88.
[3]华玲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