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陕西省汉中市 城固县城关中学 723200
摘要:合理设计作业,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改变学生完成作业敷行了事的态度。让作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设计与布置
一 探究背景
时下,学校师生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每天,老师会结合当天所学布置一定量作业。希望学生巩固当天所学,通过练习,形成能力,注重积累,提高素养;然而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厌恶做,觉得作业就是抄生字词、背诵、阅读、作文,老面孔唱主角,觉得天天这样做,做与不做影响不大。作业设计初衷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老师不满焦急,学生痛苦压抑。
新课改以来,省教育厅出台文件,强调不能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校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方面也特别重视:要求教师布置作业量要适中,要分会布置作业,要科学有效,要减负不减质。
这样的教学环境督促语文教师对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有研讨探究,这大大提高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二 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要委身怎样的形式才能得到生动有效的落实?怎样落实用所学的方法在巩固落实所学知识的同时又有效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设计的作业与学生之间能不能产生联系,能不能让他们拥有取得成就的体验?至少,语文作业设计应该往这个方向追求。
1 整合性原则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作业设计应当具有整合性,跨文本,跨学科,跨教材。因其整合性,又会天然地带有开放性的原则,具体表现为解决方案的多元性、知识运用的跨学科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等,这些具体学习效果集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生活化原则
为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作业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沉浸在自主思考、互动探讨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和运用知识。
3读写结合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如下要求:“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同样重要。作业设计要落实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还要不断挖掘读写结合点,通过读写合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 语文作业设计探究实践
这两年,在语文作业设计与布面我们不段学习,积极研讨,大胆实践,获得很多经验。
1 切中热点,让应用型作业“火”起来
战“疫”是这两年生活中的大事。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即以疫情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大事,并还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如:搜集抗疫标语,分析构思优劣,学写抗疫标语。
学生收集的标语有: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断 到处乱窜就是找死,家里躺蹲就是为国做贡献 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勤通风 带病回乡,不孝儿郎
学生点评:有些标语语言粗俗,且未切中主题;有些标语温馨美好,易于让人接受;有些标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有学生还说,这些标语接地气,让人明白当下疫情的重性和自己做法的错误。
疫情期间,我们还设计了写倡议书,创作抗疫段子等形式的作业,这改变了往常作业的单调乏味,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
2 梳理串联散点,让知识型作业“立”起来。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需要积累的基础知识,比较零散。经过研讨交流,我们设计成运用词语编故事、设计表格、画思维导图等方式。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运用《紫藤萝瀑布》一课生字词,描写学校小花园;按主题以表格形式分类整理七下课本古诗词,并阐述归类理由;读《海底两万里》,以思维导图形式绘游历海底图。
这些作业将碎片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凸显了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使作业商效而有趣。
3 课堂内外,读写结合
教会学生阅读,就是教会学生终生成长的方式;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写作,就是教给学生思考的习惯和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下学会品析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应该就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所在。
设计作业时,我们期望阅读和写作两者如影随形,相互关联,相互推进。
我们研究发现,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要呈现这样三种基本形式。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一:“以写促读”。以写促读,作业的重点落在读,写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形式,一种推进,一种策略。这种写,大多安排在预习时。如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业设计为:结合诗句给诗人画像,写一段肖像描写,表现诗人形家。这种写,也可安排在阅读后,如教学完《愚公移山》,作业设计为:愚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文字。
这类作业,因为需要形成文字,所以逼着学生读得细;因为要挖掘丰富内涵,所以逼着学生读得深。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二:“以读带读”。这类作业设计,重点在于落实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在新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后面的“积累拓展”都设计了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章,如《猫》后的“积累拓展”要求“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运用文后的“积累拓展”,我们持续进行阅读的推荐、交流、展示、激励,学生渐渐喜欢阅读,阅读能力稳步提高。其效果是多做题、少读书不能相比的。
读写结合的呈现形式之三:“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其形式是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相关的写作活动。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用十几个动词描述捕鸟的过程,作业设计时,我们将其拿来训练“动词的表现力”,让学生仿写“做饭”,仿写“滑滑板”,仿写的要求就是用上连续动词。例如学习完《邓稼先》一文,我们训练学生“小标题”的作文结构,要求学生阅读《回忆鲁迅先生》,以“小标题”形式改写此文。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从“杰克”的角度改写故事。
这些作业设计,精心选择,更好地指向“写”的训练,把阅读材料当做“积木”,在文字的不断变形中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总之,无论语文作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要有利于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拓展,最终指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作业批改和考试中挣脱出来,从简单的抓人盯人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安静的读书教研,提升专业,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1 黄厚江著《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 2叶玲玲《基于新媒体的初中语文阅读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