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冬碧
广东省 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宝山希望小学 5167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我国,小学数学由于自身的逻辑性和灵活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觉到难懂难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基于这方面的思考,笔者就小学数学变式教学入手,以感触较深的概念性变式、过程性变式和训练性变式等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式教学;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变式教学,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实更是我们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行为。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即一些学生的似懂非懂,导致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而教学方面,则受到灌输式的授课模式的影响,导致课堂缺乏灵活性,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也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提倡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教学。
一、变式教学之概要
那么,何为变式教学?顾名思义,“变式”就是教师要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使命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从而促进或者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当然,变式教学必须是有目的的,有规划的,而不是盲目的,流于形式的。这对教师而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掌握知识的要义和精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变式教学。
怎样开展变式教学的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把握两方面的要点。一是要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展变式,不求新,不图快,而要稳;二是要扩展课本知识,以课本为依托,让教学多样,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厚的知识。
二、变式教学之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我们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数学中呈现较多的概念理解、过程思考和训练强化等三个环节入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
(一)概念性变式,去伪存真
学好数学的第一步除了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数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公式与定理进行准确无误的理解,并且要能够分清楚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我们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清楚图形的本质属性,往往给出的是非常标准的图形,但是这可能会让学生分不清模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以梯形为例,“上底长,下底短,两腰相等”就是标准图形带给学生认知本质属性上的偏差。
因此,进行概念性的变式,不如多点灵活性,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或者课上折纸等方法来准备好梯形,从动态中去观察梯形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而能够去伪存真,学到真知识。
(二)过程性变式,灵活变通
所谓过程性变式,是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一点灵活与变通,尤其是不能够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而是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的过程中参与进来,融入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知识的由来,才能对知识理解地更加透彻。
还是以图形的学习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们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平行四边形可以拆分为哪些你已经学过的图形?2、能不能用拼接法来计算出某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谈一谈你的想法。简简单单的两个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已经被调动起来,看似是新知识,其实通过变化学生自己就能够解决,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会增强。
(三)训练性变式,强化认知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测试和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我们也能够通过测试来发现学生对知识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到位。虽然测试成绩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要重视学生测试能力背后所反映的学习问题,也要重视通过训练性变式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首先,题目的变式呈现,让困难的问题简单化。这一种是我们最为提倡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题目设置的“纸老虎”吓怕,缺乏灵活变通能力。其次,解题的变化多样,让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局限。始终要坚信,数学是灵活多变的,我们不能够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提出的正确想法要加以肯定,也要提倡“一题多解”,但对于能力有限的同学或者是难度过大的题目也不能够做出过于严苛的要求。最后,情境的变式营造,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变式教学活动,主要可以从概念性变式、过程性变式、训练性变式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白淑娟.变式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14):80-81.
[2]陈珠丽.巧用变式教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40-141.
[3]韩荣.促进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理性思考的策略——谈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0(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