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葛心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邮编:201600
摘要:从1840年到1919年,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在探索救亡图存的新道路,各种思潮在国内不断地涌动迸发。在各类思潮的指引下,近代中国虽历经惨痛的战败,但总体而言还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并找到最终的方向和归宿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本文将深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潮的逐步变化。
关键字:运动;思想
清朝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了反抗侵略,巩固统治,有志之士先后在国内掀起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统治者也进行了最后的自救,实行新政。但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都无法拯救大厦将倾的清朝。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果实,并企图复辟帝制,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开始展开,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重建新的价值观。在运动的后期,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新的一轮革命又要开始。古语云:“变则通,通则久。”本文将着重以三个层面深入分析近代社会思潮的逐步变化。
一、器物之学
在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先进之士就开始开眼看世界,着眼于世界各国形象和情态的研究,传统的夷狄观念开始动摇。而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攻击下和国内不断民族起义的双重威胁下,冯桂芳最初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之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再逐步演变为“中体西用”的思想,由此中央以恭亲王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们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但这些[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变化不是以新物代替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仅仅停留于学习西方的器物的层面,而为深及要害,但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超出了封建的控制范围。
二、制度之学
甲午战争的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虽然令人扼腕,但失败的结果早已有了征兆。甲午战争后,国人意识真正觉醒。所以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失败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改良派分析洋务派失败的原因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前进得不够远。他们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他们先是为变法造势,公车上书、创报、建会等等,形成变法的新局面,然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1898年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变法历经了103天后就失败了,其提出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近代工业等的措施也付诸东流,但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之后的运动提供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也自上而下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新政,但也不过是灯枯油尽前的回光返照,随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建立。
三、文化之学
但由于辛亥革命未深入到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中,不久后,就被袁世凯夺走了革命的果实。面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近代百年的第二次民族反思即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总结性的批判,[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89页]新文化的倡导者高科学和民主的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取代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它也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倾向,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由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的思想还指导着中国走向胜利。
借用陈旭麓先生的观点,中国的近代社会与静态的具有很大凝固性的传统社会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同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潮变化也是动态的、变化十分迅速。短短几十年间,各类思想争鸣不断,民众接受了几千年存于中国的封建帝制的覆灭,各类建设国家的蓝图涌现。此外,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被动的原因在于中国并不是主动打开国门,而是被迫被侵略,这也使得一开始的中国人想的是如何打败敌人而不是自己主动改变,但同时它又是主动的,中国人主动地去深入学习,自觉地自醒地去层层深入地剖解。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是不断深入的,是融合、基于前者的思想,由科学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深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先进之士早就有了超前的观念主张,只是居于小众,不是主流,就比如太平天国时的《资政新篇》,就是一部超前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的设想,只是对于那个时代它过于超前,又裹挟在狭隘的小农思想中,它的作用也就被时代掩埋了,其余的就不一一叙述了。此外,近代社会思潮又岂止三个层面,仅仅是选取了最具特色的几个阶段,浅析中国近代思潮的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 王欢庆.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变迁[L].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