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安地域文化资源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王佩
[导读]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王佩
        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家园幼儿园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要】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课程来源于文化,把本土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成适合幼儿的本土文化课程,让幼儿园课程贴近社会,贴近幼儿生活,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空间。我园以长安地域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依托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导幼儿了解家乡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让“长安娃”从小感受长安文化的精髓,将长安地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
        长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与自然资源,创设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人力条件。教师应有效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其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情感,为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创设有利的条件。在长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接触多种形式的优秀文化,真实地感受长安地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美,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
一、构建长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长安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建立了园本课程目标体系,明确提出制订课程目标的原则:搜集长安地域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习俗的,探讨适宜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容,整合成具有长安地域特色的园本特色课程。探索针对小、中、大各年龄阶段长安文化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具体的组织形式、指导策略等,使长安地域文化活动的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更有层次性,更加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从文化与教育的双重视野上,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幼儿园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长安地域资源在幼儿园的利用价值,凸显特色。
        该特色课程的教育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层次。总目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指导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活动内容的制订、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是围绕“引导幼儿实际感知家乡(长安区)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总目标来进行。具体目标包括不同领域目标、各年龄段目标以及具体的活动目标,它们是根据不同课程领域的特点、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具体的活动内容,在实践与反馈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制订的目标,具有可变性。
二、探索长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总目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民间艺人、参观文化馆、调研等形式广泛搜集整理长安地域文化资源,从中筛选适宜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为指引设计和建构课程网络。我们以民间艺术、民间游戏、民间文学、民俗风情、名胜古迹、长安名人等方面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初步构建出相应的八个课程模块,即:民俗艺术“造”起来、特色游戏“玩”起来、长安庙会“逛”起来、地道方言“谝”起来、美食小吃“品”起来、家乡名人“追”起来、风景名胜“赏”起来、大学名校“访”起来,其中涵盖《社火耍起来》、《长安美食“咥”起来》、《长安峪口》等活动55节次,初步形成了《家在长安》特色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活动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稍有脱离,于是我们进行第二轮的修订。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整合提炼前期课程成果,形成了主题式教学模式。每个年级课程分别由四个主题活动构成,分别是:小班—我是长安人、萌娃话长安、品长安、家门口的公园;中班—小脚丫逛长安、长安民俗风情、为长安做贡献的人、我爱长安家园;大班—谝方言、逛会、长安新变化、秦腔。主题活动包含的教育资源更广泛、活动形式更多样、游戏活动更有童趣、实践操作性更强,深受教师、孩子和家长的喜欢。


三、探索长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实施途径和方法
        长安地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幼儿园,有其特有的教育价值,但它并不能完全涵盖幼儿园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能单纯地将新的成分加人到现有的课程中,而应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实施课程时,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门性的地域文化教育活动将其与现有课程相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开展渗透性的地域文化教育活动,将其合理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环境和家庭。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与整合课程有机结合
        结合《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我们对每个课程单元的目标要求进行分析,在保证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前提下,利用长安地域文化资源,对其中的一些课程活动进行了改编和延伸,设计了更贴近长安地域特点的活动。如在开展“工作达人”活动时,活动涉及各类工作,我们就巧妙利用为长安做贡献的人为载体,将原先活动进行合理的改编,设计了活动“谢谢你,长安人”,增进了幼儿对各类工种的了解,激发了幼儿的感恩之情,不仅完成了原有活动的预设目标,相比原先的活动设计也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特色社团活动助力特色课程实施
    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开放、自主、多元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挖掘兴趣、放飞个性,幼儿园结合长安地域传统文化,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爱好精心打造了编织社、皮影社、欢乐腰鼓社、武术社、舞龙舞狮社、国画社、国学社、扎染社、花馍社、舞蹈社等10个社团,社团活动每周按计划如期开展,混龄幼儿共同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不仅为幼儿的个性成长、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而宽阔的平台,也为长安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载体。
(三)渗透于一日生活各环节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在运用地域文化资源时,我们不能只考虑整体的集体教育活动,还要根据各种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将其合理有效地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在来园活动中安排幼儿阅读有关长安地域文化的图书;晨间谈话时有意识地与幼儿聊聊长安或者身边最近的新鲜事;餐前活动可以结合食谱给幼儿介绍长安的特色小吃;户外活动时开展长安民间体育游戏;离园前给幼儿讲讲有关家乡民间传说故事或著名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等等。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在一日生活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渗透式教育。
(四)利用环境浸润幼儿心灵
    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提炼了园所文化,以“花开沐春晖 汗青润长安”为主题,以“传承优秀文化 回归教育本质”为办园理念,旨在使长安家园幼儿园的孩子们从小在游戏中感受到长安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够很好的传承,从而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幼儿园环境是园所文化的外化表现,我们把创设和利用环境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对功能部室、公共区域、班级环境重新进行规划,增设陶泥阁、织梦屋、面工坊、古法造纸、雕刻印刷、家园大戏台等特色区域;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注重渗透长安传统艺术,打造了“皮影创意坊”、“巧手花馍坊”、“剪纸艺术坊”、“扎染坊”、“棋类博弈园”等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的区角;将长安美景、长安美食、秦腔艺术、传统游戏、幼儿艺术作品巧妙地展示在楼梯、走廊墙面,使全园室内外环境具有浓厚的长安地域文化气息,凸显了幼儿与环境的双边互动,实现了课程依托环境,环境承载课程的目标。
(五)拓展家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家长是我们园本特色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使家长能有效地参与配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课程的期待,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宣传课程理念和价值,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引导家长提供相关的活动材料,协助幼儿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周末带幼儿去参观长安的风景名胜;邀请具有长安民间艺术特长的家长来园助教,亲自示范展示民间技艺;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增进幼儿及家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宣传长安地域文化,我园在公众号平台开设“萌娃话长安”专栏,鼓励家长和幼儿录制宣传介绍长安地域故事、长安童谣、长安美食、长安风景名胜等,引导其对方言、乡音产生情感认同。家长资源的利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实施的途径,拓展了活动形式。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变,增强了家园互动的有效性,使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形成了积极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结语
        充分挖掘长安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长安地域文化的特色园课程,对于幼儿园、幼儿、老师和家长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既能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弘扬长安地域文化,又能促进幼儿在传统与开放中灵动的成长, 在家乡特有的文化情怀中感受、浸润、内化、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宛兰.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增强园本课程内容的适宜性[J].教育导刊月刊,2011(2):44-46.
[2]黄桂梅.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2(14):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