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金慧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邮编:065000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吸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育渗透发展现状以及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1 我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育渗透发展现状
其一,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不少教师虽然有意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实际操作时仍采用直白的讲解方式,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知识间衔接不够自然。其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明显。由于教师渗透方法有限和学生兴趣引导等方面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何其“优秀”并未得到有效体现,很多学生也并未真正意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魅力;其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实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仅限于理论。这使学生难以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亦无法有效应用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总之,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渗透需要适合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更不应仅限于形式或理论而湮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魅力。
2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经典诵读,突出传统文化渗透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智慧和文明的沉淀。而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能够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初级培养。而经典诵读最佳的体现方式就在于古诗词的教学。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古诗词背诵,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只会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理解古诗词。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对古诗词的真正含义进行理解,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更有学者专家表示,死记硬背的方式还会加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在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时,就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要在整合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对与学生发展相适合的篇目进行挑选,让学生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并在阅读理解和背诵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经典文化。这样就能够在适当减少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传承发展文化,从而深化自身的文化底蕴。
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古文观止》等。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认知和年龄段为依据,对常规的教学任务进行安排,并进行阶级分级诵读。也就是说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较为简单的经典篇目进行阅读;而高年级段的学生则需要对
《论语》和《古文观止》等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中,教师还需要筛选学生,要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如记忆能力良好的学生,就可以对《史记》和《诗经》等篇目进行阅读;面对有一定研究精神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了这些经典篇目后,进行拓展阅读和探索,让学生对于经典篇目中所记录的事件及相关的事物进行探索。之后教师甚至可以以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为前提,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比赛,并按照成绩颁发相应的证书。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下,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可以在因材施教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 创设教学情境,走进传统文化
多媒体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设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探究传统文化。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本文选自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四大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从本课的故事背景、名著的写作背景、其中的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为学生剖析,使学生加强对本课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学生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播放影视剧中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片段,以沉浸式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观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对于本课和名著的看法,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学会探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此,通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与互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3 加强实践创新,感知文化价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从古流传下来的成语启示我们实践与理论学习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这也要求教师在新时代创新精神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从而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学习、崇拜和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直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活动主题,从而推动学生于实践中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并主动继承乃至传播、创新相关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对《窦娥冤》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可将班级学生分小组进行戏剧表演,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入且获得合作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戏剧结构和语言艺术等。又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对专业表演的《窦娥冤》继续进行观看表演,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文本内容,也利于学生在专业而生动的艺术刺激下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提高优秀文化学习积极性并树立文化自信。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达到理想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高中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是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教材,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强化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新时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刚.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07):2+4.
[2]曹红玉.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科技资讯,2020,18(1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