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军
博白县王力中学数学科 广西 玉林 537600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托互联网平台和资源推进教学发展已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综合质量,而且对学生数学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也有显著作用。本文据此分析了依托“互联网+”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整合;数学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应用,高中数学教学正迎来全新的改进与革新契机。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推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形成对数学知识、应用方向的全新理解,确保教学不断深化。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职数学课程的高效整合,提升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与交叉度,不仅可以塑造更开放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确保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立体。要立足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发展特性,坚持以“互联网+”引导数学课程整合交叉,打造课程的融会贯通特色,确保教学不断走向深入,为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1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应用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融通,不断提高数学知识传授的针对性价值,确保学生从中受益。对数学教师来说,要转变思维方式,全面理解“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立体路径和多重渠道的重要性,不断展现信息化课程整合的功能与价值。尤其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载体和工具,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课程开展自学,形成全面的认识能力,而非局限于教材、课堂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在学校安排和引导下推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设计,坚持“整体性+个性化”的操作原则,确保学生可以从中掌握更多知识点,厚值全面的数学能力。尤其是运用一系列教学工具、平台,对互联网资源、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搜集,可以更好的帮助数学教师开拓教学思维,提升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融合度,借此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学深入发展。
如,在讲解“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将椭圆方程、双曲线方程、抛物线方程这几个知识点总结下来,将其讲解过程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上传于网络当中,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点和产生的学习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中,教师结合微课的内容,重点对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和知识难点进行点拨,或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达到“学懂弄通”的效果。
2 推进翻转课堂教学,突出信息化课程的引导效应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最关键的还是要以教材的知识分解和分层为主体,确保学生养成数学兴趣,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
要认识到,应推进“云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举措,不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释放教学的内在动能。如,许多学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校内网络系统,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信息化支持。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库、微课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网络组卷系统等载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后反思,开展分组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打造信息化课程的立体模式,将教学内容与课程大纲密切融合,制定分解式教学方案,不断突出教学知识点的“提纲挈领”作用,确保学生可以依托信息化资源开展主动学习。
要将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突出“互联网+”课程整合的个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理解能力和应用水平进行课下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相关平台开展作业布置、项目引导、定期测验、一对一沟通等工作,确保形成引导和督促效应,确保学生在“互联网+”状态培育学习兴趣,形成对数学的全新理解和认知。要重视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延续性价值,突出教学的内在特性,确保翻转课堂发挥积极效应,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3 依托“互联网”教学资源,提升数学知识的联通性
依托现有的“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提升数学课程知识的联通性、关联性,让高中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全面思考与融会贯通的能力,无疑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诉求。要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博大深远的“知识海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展现独特作用。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教学红利,使之与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点形成勾连,确保教学不断深化,确保知识点形成前后联系,以此塑造开放包容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加强逻辑思维、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要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公理、题目等为引领,充分展现互联网的工具特性,将数学课程与碎片化知识的联通作为推动教学的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不断深化教学层次,确保教学取得积极进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时候,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以对各章节的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从而在三角函数综合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思维导图方法,并为学生展示教师所绘制的《三角函数》章节思维导图,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方式,根据自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情况,自行绘制这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绘制出自己熟悉、能够加强记忆的思维导图,实现了对三角函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教学的工具特性进一步显现,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也迎来了难得的契机。坚持以“互联网+”思维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其实质是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平台的优势,拓宽高中数学课程范围与层次,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价值,确保学生掌握更多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善用互联网资源与信息化工具,全面推进课程整合,确保高中数学教学取得创新发展,确保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探究[J].求知导刊,2020,(6).33-34.
[2]何世军."互联网+"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3).122.
[3]孙自颖."互联网+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畅想[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