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张鲁生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张鲁生
        山东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生小学  25662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和素质的培养。进而在新形势下,教师既要坚守好“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教学任务,还要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成长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组织和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在加大德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紧抓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以满足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更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作者便立足相关教学经验,就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如下,以期能够进一步优化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开展德育教学的意义
        (一)是实现新时期教育目标的保证
        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进一步拓展,小学教育已不能局限于对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方面,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且,社会注意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将德育教学引入小学教育当中,及时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能够促成德育教学与知识教育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在进一步推动新时期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助力小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全面发展。
        (二)是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想象力丰富且可塑性强。进而将德育教学引入小学的常规教育当中,既能够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引领和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认知对错,使其能够自觉抵制生活、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以在强化其德育意识的过程中,助力小学生良好品格、性格的养成,更进一步助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小学教育中注重且高质量的开展德育教学,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同时也能够借助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充分感知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在收获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的过程中,有效端正学生对学习的认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能够不断强化地自身的认知,并借助自身创造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来推动未来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强化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小学生,进而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去设计德育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德育知识的同时,有效弥补传统“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德育教学“缺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小学德育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有针对性,为德育教学的顺利和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班级管理作用,使其能够引导全体学生实现由德育教学的“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以学生的学号为顺序每天选定两名“德育管理员”轮流参与班级的德育行为管理,即引导其协助班干部监督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纪律,监督学生在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活动中的表现,检查每天每组学生的值日劳动状况,并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量化记录,同时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来践行行为表率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使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真切参与到班级的德育教学管理当中,不断强化学生责任意识,还能借助“生生管理”来有效和谐班级氛围,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和自律行为,引导其进行自我德育教学,也促成小学德育教学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二)融入各学科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不能局限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而是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当中,以在融合“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掘各门学科教学知识当中的德育教学内容,在拓展学生德育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德育引领,这既是对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更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时效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在不断增加学生文学知识积累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博大精深,有助于促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为学生讲述华罗庚的“华氏定理”,以引导学生感知中国数学家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坚定其自身的数学学习信念。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来学生欣赏和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在践行美育教育的同时,使小学生在歌声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爱国情怀。总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德育教学指导策略,教师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够促成德育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三)把握集体活动机会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期在宠爱和溺爱环境中长大,使得其或多或少都会在性格和思想认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善于分享、合作,更不能够高质量地融入集体生活。进而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立足学校的教学计划紧抓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机会,在锻炼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行为表现欲的同时,助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助力良好班风、班貌的构建。
        例如,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与学校方面进行协调,在春季组织学生开展“春季运动会”“春季大合唱”等活动。在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告一段落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校级“足球联赛”“跳绳比赛”等体育赛事。在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秋季长跑”等活动,以借助集体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为班级争光”的认知中强化班级荣誉感。同时,在德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成长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突发灾害逃生演习活动……以使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增进生生关系,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守纪律、讲安全”的德育意识。
        (四)结合生活设计德育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养成德育意识的同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行为。就此,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便要充分发掘生活中与德育教学相关的资源,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德育教学内容,在有效丰富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缩减学生对德育知识“陌生感”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能够获得学习成就感,获得自身德育素质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作为小学生接受德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既要重视开展德育教学,更要引导新一代的小学教师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德育教学当中,并在掌握相关德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探索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德育教学知识,在不断强化学生自身德育素养的过程中,促成学生自我成长的不断完善,助力其在将来成长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1]?曹琳.小学德育教学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2018(22):64.
        [2]吴苏舒.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才智,2016(1):36.
        [3]?杨润润.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学新思路[J].中外交流,2017(4):94—95.
        [4]黄镇基.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好家长,2017(41):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