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水连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三甲镇中心小学 529632
摘 要:经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模仿老师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在行为细节、仪容仪表和情感态度等与学生高频接触的方面,做好表率,以身垂范,对学生渗透德育养成。身教优于言传,是最佳的德育手段。
关键词:德育;行为习惯;仪容仪表;情感态度
教师,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1]。韩愈也曾为教师下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作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时间与教师在一起,难免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会在哪些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又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对于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一、调查方法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作为教育行为的当事人——教师,对于自己的一些细节性的行为习惯会因为常年存在而不自知,而学生作为教师行为最直接的感受人,却可以很明确地指出甚至模仿。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很有调查必要的。因此,我选取的调查对象为我所在的中心小学的学生。以知识层次和年龄阶段划分,分别是高年级的六(1)班、中年级的四(1)班和低年级的二(1)班。每个班随机选取45人,共135人作为调查对象,在这次调查中,我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约85%的学生注意到教师的一些习惯,约73%的学生会注意到老师每天的一些变化,如穿着、说话风格等等。而在“是否模仿过老师的一些习惯”这一题,约有98%的学生选择了“模仿过”。这个调查结果虽然有所意料,却让我无比惊讶,想不到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度如此之高,模仿老师的比例如此之大。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视线中,并普遍性的影响着学生。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师的职业属性
这次的调查结果虽然不是十分的准确,却也充分说明了教师自身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明显而有效的。学生进入学校是学老师来的,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老师进入学校就要做好被学的准备。究其原因,并不难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不成熟,独立自觉性尚差,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却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望和模仿意识,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提的要求、讲的道理、做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有些孩子对家长的话置之不理,而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即使家长是一位市长,也不如老师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他们的向师性是多么的强烈。这种心理特性使学生自发性地强化了教师的榜样地位。
教师之所以具有榜样的作用,也是由于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属性所决定的。教师作为最经常和学生接触的一个职业,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模仿的范式。他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优越性。教师工作的属性决定他自身是学生向往的对象,其所作所为具有鲜明的榜样效应,最为容易被学生自觉主动地接收和学习。
三、身教是最佳的德育手段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向师性,利用好自身现成的资源,发挥职业优势。以身传教,践行师德,把师德内涵直观化,可模仿化。
特别是在与学生高频接触的方面,行为习惯、仪容仪表和情感态度等,以此为材,促成学生行为和品德的良性发展。
(一)注重行为细节
细节的东西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也容易被有心人所注意,而学生正是这个有心人。老子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这句话,揭示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古人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自身就是一本德育教材。教师的一举一动,不分巨细,都应该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希望学生所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以身垂范。
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文明有礼,要讲究卫生,勤奋学习,要这样那样,但是每当学生看到教师们的办公桌乱摆乱放,看到教师们面对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时,学生会怎样想呢?在学生亲眼所见的事实面前,教师循循善诱所能取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教师要着眼于细节,注重行为习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该收拾的要收拾,该整理的要整理,该遵守的遵守。上课时,即使很累,也要以饱满的精神去上好每一节课,以满怀的热情去面对学生。平时的行立坐卧皆有章法,言谈举止都合规范。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教师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学生却能真切地捕捉到并在无声中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好是坏。所以说,教师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面旗帜,一个楷模,那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注重仪表妆容
教师的仪表妆容、穿着打扮,最能引起学生的第一注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也有所改变,教师的穿着已摘除了“艰苦朴素”的标签。但也要保持大方得体,端庄整洁的形象,要彰显师道内涵,要符合职业审美,保守中显朝气,新潮中显文明。教师的仪容妆扮也要自然适度,符合师德规范,反映校园风气,要给人舒适愉悦的感觉。奇装异服,超前卫打扮等,这些妆容极为引人注目,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跟风成潮。仪表妆容,这些看似外在的东西,也能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价处在发展阶段,发展的趋向总是受外在表象所左右。而教师作为学生心中的榜样人物,他的仪容仪表或引导或误导学生审美观和道德观的发展。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行为散漫,学习马虎的。相反,衣着整洁大方,仪表庄重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严谨治学,认真做事的,对生活抱以严肃的态度,对学习持有严格的要求。
(三)注重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态度、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教师严于律己,勤恳工作,正直善良,关心国家大事,关爱学生成长,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无比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和呵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是情感之间的交流。老师对待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是感觉得到的,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淳淳善诱的教诲,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不仅尊敬老师,而且也乐意听从教师,努力做到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教师把美好的情感融入到言行举止中,作用在学生身上,时时不忘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心的问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情流露,却体现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不教而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但是老师的冷眼相待也是会伤到他们的心,无论他们是否表现出来,都会造成心理阴影,产生消极心态,甚至还会把这种不良的情感转嫁他人。所以说,今天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
四、结语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是从小、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中逐渐养成的,但其人生长河中,有将近20年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和老师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深受老师的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自身就是一本德育教科书,主编是教师本人,只有编好了这本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霞. 继往圣绝学,扬圣贤之道[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王立文 崔利娟. 中小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困境与出路[D].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