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齐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273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对互联网趋之若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创新方法,探究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引言
思想政治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没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没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的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认识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未来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构,反映出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在内容与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网络所呈现出的平等性和交互性,都是传统的思政教育很难达到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它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多维的、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个体可以被充分地展现,在网络空间实现自由、便捷地交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非常明确,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主客体发生了变化,两者的关系日渐模糊,突破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生活中并不是通过书本、黑板发挥作用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频繁地进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也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化。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指数级增长的。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在开阔当代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现象。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必将受到大量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界中,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媒体主导权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传播西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期,思想虽然比较成熟,但并未达到稳定的状态。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的摇摆不定,甚至怀疑进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2.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
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为了使大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辅导员应在大学校园里举办不同的集体活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因此,辅导员在班级教育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渗透道德思想教育,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清楚他们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贯彻和落实,这样才能够充分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发挥出来。
为此,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等等,在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出现不良习惯时,耐心与学生进行交流,稳定他们的情绪。作为辅导员都比较年轻,思想观念与大学生有很多共同之处,日常工作中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及时排除思想障碍,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此,辅导员要尊重学生,做一名好的倾听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2.2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强化互联网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意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亲和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2.3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网络是当今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与人交流沟通、购买物品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网上思辨力、辨别力,就要不断加强网络教育功能,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提升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建设,在学生心里、脑里刻下网络安全意识的印记,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推进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当前,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各种教育APP、手机客户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教育形式推陈出新,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努力创建“移动客户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构建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以情施教、情知交融的教育模式。如微博、微信等已经被大学生广泛使用,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当中也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的积极作用,尝试用新形式、新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疏导与日常交流,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服务微平台。同时教育者还要主动通过微平台去关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心理状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上的良师益友,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结语
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在提供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由于网络世界中用户身份的不公开性,网络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总之,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在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要预防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先锋.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2014(5):164-16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0-100.
[4]何开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转换与模式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188-189.
[5]丁明秀.地方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