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井友
江苏省兴化市昌荣中心校 江苏兴化 22573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学校应该以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对学生展开更加科学的情怀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方式。其中,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爱国情怀的故事与典例,在进行历史教学中,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渗透策略
前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和家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家庭都像国家的缩影,整个国家也像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每个人多么渺小,放大来看,中国人就是一家人。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就是让一家人接受彼此,互帮互助,把中国这个大家庭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人是群居动物,只能依附于集体,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人们最大的目标。中学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前,一定要先建立自己对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1开展初中阶段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家国情怀主义价值
1.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积厚流光,从春秋战国到现代文明,从诸子百家,历经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清代小说。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新四大发明”。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为我们实现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中历史教育课堂中开设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提升对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心。
1.2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爱国情怀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价值观
虽然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国近代文明的道路却布满荆棘。在中国历史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让学生铭记,在中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英雄。通过学习爱国志士为救国民无私奉献,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英雄事迹,被英雄们的豪气与奉献深深感染,从而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1.3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具有包容性的大爱情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通过学习国际历史学,学生可以领略世界文明的多元化风采,同时树立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此外,通过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包容大爱的情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学习。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对教学素材的利用率
初中历史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教学需要有效利用教学素材,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客观真实,其中的内容都是对真实历史的反馈,教师需要注重对教材的研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保证教学素材的全面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事件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课件设计,考虑到课件设计的效率和展现效果,教师需要用简洁的关键词、思维导图等形式将历史事件进行简要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找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再将相关史料进行讲解,重视对其中重点情节的讲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2多维度展示历史事件
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从不同角度看都有所不同,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将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展示。一方面,在教学课堂中展示战争线路图和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讲解上,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盛状,让学生了解其原本的繁华景象,之后在讲解战争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其遗址图片,两相对比,冲击学生情感和认知,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2.3提升教学课堂开放性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勇于突破,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阶段性教学进展,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阶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专门的活动课堂,如“抗日英雄我知道”、“战争主题故事会”等主题活动,将学生划分为4到5人的小组,使其在合作之中精心打磨完整的人物生平或完整的战争始末等,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创设合适的课堂氛围,利于塑造学生情感和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内容的认知,保证教学质量。
2.4结合教学目标精妙设问
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层次性的精妙设问,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品质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满足“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要求。
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内容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在我国的暴行以及义和团的基本演进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生表现,依次询问义和团口号、斗争矛头、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我国义和团战士对其的抵抗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内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国家危机之下,身为中华儿女需要担负的责任,切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感。
2.5合理延伸教学内容
历史事件单纯依靠初中历史教材并不能完整的进行反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内容延伸,加深学生理解,避免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例如,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将北洋水师的内容进行延伸,为学生播放《甲午风云》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明确即使清政府无能软弱,一味的避战求和,但是相关爱国将领依旧在为抗击侵略不断努力,通过这种形式将爱国人员的品质进行提炼,增强学生对一致对外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保证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优化完善学生历史知识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还原历史环境、历史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将自己带入历史,真正感受历史人物的勇敢奉献对国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故而,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增加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建设强大而美丽的中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秀荣.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6):60-61.
[2]董秋梅.简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73-74.
[3]公 方明.探 析初中 历史教学 对学生 家 国情怀的 培养[J]. 新课程教学 (电子 版),2020(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