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波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410000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高校应深入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统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增技术迭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融合
引言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的特征,其作为媒体传播的功能优势,在为教育领域注入新思维、新方法的同时,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协同机制、产品创制、平台搭建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实践和探索,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奠定了经验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问题
1.1整合借鉴有待加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提高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普遍以教材为核心,教育目标窄化,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往往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传递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改革缺少专业技术指导,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整合深入,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此外,高校之间对彼此优势和经验的借鉴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各高校的优势和经验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普遍推广[1]。
1.2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应用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参与,使慕课、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线上会议、应用程序(App)等网络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作为综合性网络平台代表的“学习强国”平台,具有交互式学习、个性化服务的特点。该平台于2019年正式上线,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权威背书,高峰时一天下载量超过100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党的思想理论、提升学生党性修养的利器,尤其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看慕课”栏目联合学而思、猿辅导等教培机构,免费提供名校精品课程,并可通过微课堂辅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机—人”的非直面教学模式赋予其开放性、迁移性等突出优势,有效地扩大了覆盖面[2]。
1.3创新性和特色化有待提升
一是信息技术平台缺乏自主创新。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上,多是采用已有的第三方平台,如学校论坛、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配套教学平台等。而这些平台除了学生常用的一些社交应用软件以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平台上的内容过于庞杂,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阅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在平台的搭建上缺乏创新,缺少主题鲜明并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区特征的自主平台,难以既有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又充分满足学生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的需求。二是融合方式缺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迫切需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内容、方法途径、模式选择上缺乏创新意识,更多是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转化为数字编码信息,所选用的材料较为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3]。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化策略
2.1持续优化网络平台内容供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持久、有效、广泛地发挥作用,归根到底需以质取胜。优化内容供给主要遵循“在量上提高、在质上提升”的原则。要利用网络技术开源、多渠道优势,尽可能多地汇聚资源,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内容在网络空间中与其他思想文化信息在量上能够“等量齐观”,在质上结合当下热点、世情校情和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既要以网络信息技术所擅长的丰富的表现形式打造融媒体展示平台,又要利用大数据、热点趋势感知系统及时捕捉舆情重点和学生兴趣点,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加持下,高校能够以敏锐的触角感知重要节点和重大内容即将带来的变化,从而针对真实需要和热点变化进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丰富和创新,切忌以一成不变应万变。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内容。其一,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内容建设,要以具有时代感的方式大量创作切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审美特点的优质文化内容,这需要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在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中的潜力。其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远程教学等,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体验性和获得感。高校在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时,要注重挖掘数字媒体技术的潜能,优化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体、生动和有趣。其三,进一步推动慕课等在线课程发展。要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疏离感,提高学生对于在线课程的体验感和融入感。高校应充分重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给在线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积极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模式[4]。
2.3强化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导向
网络平台建设不是仅仅将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打包应用即可,而是必须发现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展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大样本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全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探明背后的真实问题,为下一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地展开提供方向。学生可以在各自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上合法合规地自由发表观点,管理后台具有调取信息、分析数据的技术和能力。为了聚焦核心问题,学校网络平台的技术人员可以在后台抓取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最后呈现学生观点表象背后的真实问题[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积极探索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长远规划、系统推进,着力建设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使高校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姚婷婷,张力,孙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下),2019(12):33-34.
[2]刘月霞,高佩璐.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5(04):148-155.
[3]武红娟.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6):67-71.
[4]杜斌.新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J].新西部,2019(32):125-127.
[5]边丽颖.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山西青年,2019(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