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张洁
[导读] 对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来说,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个层面起到促进作用。
        张洁
        成都东部新区贾家小学   四川成都  641421
        摘要:对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来说,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个层面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同时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价值。最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以期能够进一步增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有效的展开班级管理,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也可以称之为班级经营。我国学者李园会认为,班级经营指的就是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对各类课程主动积极的学习并获取量好的情感体验,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和方法[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班级管理,指的就是有机结合班级管理和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保障班主任展开具体工作时,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对学生积极特性和个性特点进行培养,进一步推动积极组织机构的构建[2]。
        一、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发源于美国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是以现今有效的趋向于完善化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等多个个积极层面进行研究的心理学理论[3]。马丁塞勒格曼是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者,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心理学的实践和研究在方向方面发生转变。积极的社区和机构、积极的个性特质和特征、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能够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积极情绪,班主任有着辛苦而繁杂的工作和多变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导致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使得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情绪得以增强[4]。
        第二,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具体实施班组管理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积极特性和个性特点的培养,要求能够从班级管理层面来影响学生的特质发展,强调班主任应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
        第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班级管理强调进一步构建积极机构,要求在班级内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和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5]。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来说,班级是一个基本基础的单位。所以班级管理是小学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班主任能否在具体展开班级管理工作时,保障高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关乎到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
        1、帮助班主任形成良好的积极情绪
        班主任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开展的主要实施者。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没有稳定的情绪和注意力,这势必会使的班主任班级工作难难度加大,经常性的会有一些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就会通过他们的行为言语,无意识的流露出来,进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否带有良好的积极情绪至关重要。鉴于此,班主任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在生活中势必会有消极情绪存在,应当对消极情绪有正确的认知,深入挖掘这些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源。班主任也应当具备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表达的能力和外界进行积极沟通,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美国学者弗瑞德克森指出,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延伸积极情绪,进而形成带有独特的个行为和思想,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我们应当对积极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留意,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实际上这一道理也可以运用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来,这势必会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良好的积极情绪体验,一方面能使得班主任的健康发展,也能够让班级管理更加顺畅。


        2、增强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素养
        班主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应当基于学生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班主任在具体展开班级管理工作时,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更多的是精神方面体现。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大部分都是身心快速发展的小学生,因此选择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应当及时的优化和调整。班主任一方面要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研究,同时在遇到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时,不能单纯的批评和指责。应当基于学生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考虑,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师生关系,对自身人格进行完善。
        (二)班主任对积极管理方式进行运用
        对于班级管理来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班主任能够转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应当意识到并非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将自身的潜力挖出来,提升班级素养。虽然班级秩序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但是一定要关注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有所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班级管理,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
        1、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育
        钱同舟(2019)认为所谓的积极心理品质指的就是一种积极的并且长久的主观体验和情绪,包括了兴奋、自豪、满足等等。也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可以看作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认为,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为其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来说有着促进作用。实际上,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班集体生活和学习来说,积极品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效果。所以班主任应当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身是有发展潜力的,通过后天的努力能够发展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的有信心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应对困境和挫折。
        2、对学生积极潜能进行挖掘
        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约束、限制的手段展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却并没有形成理想的效果,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情绪。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倡导班主任应当对学生积极潜能进行重点的挖掘。第一,班主任应当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积极进行挖掘,让咱们产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欲望。另外,班主任有效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对知识主动的掌握和运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是通过努力达成的。最后班主任也应当给予学生的学习结果和状态积极的评价,同时应当组织班指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学习积极体验得以强化,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有着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班级来管理来说,班主任是主要的引导者和建设者。所以班主任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能否有效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控制,会较为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强调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中,应当通过积极情绪为学生们构建起积极的组织,对学生的积极人格进行塑造。实际上,积极心理学,不单纯的强调班主任能够为学生们构建起积极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对于自我提升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萍.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J].学探新,2019,(39):406-410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汪琼,余易达.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2):83-86.
        [4]蒯舒童.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童声合唱教学策略[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7):53-54.
        [5]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2018,4(03):61-64
        张洁,女,汉族,四川甘洛,1991年7月3日,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成都东部新区贾家小学,(641421),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