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和体育局 山东省潍坊市 261000
【摘要】现代教育管理已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是最能彰显人的本性的价值取向。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科教兴国、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而小学教育管理又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从人文关怀的含义、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出发,以教育管理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建设校园文化为主要对象,探索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小学教育;管理
引言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人文情怀也愈渐凸显。借助教育形式来对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是推动人们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力途径,这也是当下现代社会最为鲜明的特征。人文关怀是围绕“爱”这一核心开展的,如果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方面的管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收获显著的管理效果,而且对被管理者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也可借鉴此种方式,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人文关怀概念概述
人文关怀是在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开展的,它对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元化需求以及精神世界也进行了高度的关注,是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化和理性思考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视角下进行现代小学教育管理,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从而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而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必要,而要想对学生进行三观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良好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实际上,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成分,教师通常是管理的主体,而学生是被管理者,这一地位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所以,要想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含义出发,并就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做出来具体的探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2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强调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普遍都是遵循着韦伯、法约尔及泰勒流派的管理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教学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但是也给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由于制度化管理比较强调效果化、程序化、外部强制及工具理性,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自然性,这显然违背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时候,既要采用制度管理实现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和科学化,也要在制度管理中找出新的管理方式,以此弥补制度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使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更加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将其作为指导依据,充分突出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关怀人的内心情感和多元化需求,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使其能够主动接受学校制度管理,进而实现自我管理效果。总之,在进行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时候,需要充分体现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理念作为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原则。
3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文关怀的具体途径
3.1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建设
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对象基本都处于6~12岁这个年龄段,由于他们在迈入小学阶段前已经接受了相关的学前教育,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个性、需求和情感是其基本属性。然而,在传统的“教育部门管理学校、学校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其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因此,要想提升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效果,就必须在人文关怀的指导下开展现代化教育管理,注重对人文关怀的建设。具体来讲,人文关怀看重对学生的心理疏通和情感指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肯定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围绕“如何实现人的价值”来进行,具有“人性化”特点,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开展时,不仅要注重基本课程知识的传授,还要提升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感受与体验。
3.2注重教师对人文关怀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以生为本”已成为当下教育界推崇的一种理念。但是对于教师的情感和关怀却很少提及。小学教师是当下小学生的启蒙者与引路人,其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小学教师也拥有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希望受到来自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教师只有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崇并落实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地肯定学生、关心学生、完善学生。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拓宽人文关怀在校园中的应用范围,将原本只局限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向教师教育管理工作拓宽,从校园整个教育管理系统为出发点,切实考虑教师真正的需求,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并尊重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价值。同时还要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另外,还要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个人情感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必要时向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等。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教师深刻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人文关怀,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升了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教师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才能真诚地践行,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生态。
3.3正确处理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矛盾
从客观角度来讲,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制度之间是紧密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是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整体[3]。但是,由于两者属性、目的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两者共同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管理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第一,要充分了解与把握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第二,要在遵循国家政策、方针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唯物辩证法提出,任何事物都受到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影响。内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学校的管理制度是由外部实施的一种手段,从本质来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属于外因。而小学生是有情感、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运用人文关怀是直接作用于小学生自身的,是使小学生内心产生特定感受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内因,由此可以看出,将人文关怀运用到现代小学管理过程中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应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含义,科学协调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矛盾,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新工作方式,以此提高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雅惠.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天津教育,2021(16):168-169.
[2]黄远红.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新课程(中),2019(10):234-235.
[3]王欣瑞.探究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