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民族中学 青海 果洛814300
摘要:教学的主战地即是课堂,而课堂效率的保障,则源自学生的吸收效果。鉴于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把握问题的有效性,以此引发学生展开深化的思考和探索,继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本文就有效项提问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于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有效性提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引言
所谓的有效性提问,即是指能够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且展开深入思考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引导效用,继而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能够借助有效的问题,指引学生陷入专注的学习和思考中,还需相关教学者不断探索该教学法的合理施展和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施教者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并结合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提问更具科学性及有效性。
一、确保提问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初中语文的教材文章愈发深奥化,单凭老师的口述讲解难以保障学生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故而,施教者可以在阅读环节融入有效的提问,以此来引领学生陷入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中。一方面,老师要把握文章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文章主旨,设计既有指向性且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做出回应的积极性。
譬如,在开展《皇帝的新装》该课内容时,老师可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植入相应的问题,从而触发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索的欲望,同时,可以将阅读教学以由浅到深的层次来开展。即在初读阶段,提出:“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打开该故事帷幕的?”以此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掌握到文章的线索;而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更加深层化的问题去展开精读和思考,如:“导致皇帝裸行除了骗子之外,还有哪些人?”“最终为什么由一个孩子揭穿了假象?此处有何涵义?”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贯穿全文展开深化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他们能够深刻了解文章的内涵。
二、注重学生内需,营造良好提问氛围
在开展问题教学时,施教者想要保障提问的有效性,即不可忽视对学生心理及内需特点的综合,同时要注重对其自尊心的保护,设置合理的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能过于简单,而失去了引导性,亦不能太难而冲击到学生的内在自信心,故而应当对其心理状况做出探索和了解,致力于设计出具有可行性且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成效的问题。
譬如,在开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该课内容时,施教者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要求其把握课文的细节,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基于文章其中描述了一些关于学习时期的故事,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故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作者是学生的心理出发,来展开深入的阅读,从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吸收文章中相关的写作技巧,即可以提出一些引导问题,且要注重对其心理的把握,致力于问题的有效性,诸如:“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采取什么方式?”“如果将题目改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其与原名有何不同?”以此问题,即能起到引导学生对文章描写手法、文章结构的思考,继而对其写作能力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或是回答的不正确,教师定要予以耐心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实现该问题设计的实效。
三、控制问题层次性,强化学生思考能力
在设计问题环节上,施教者定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发挥该教学法的真正价值,继而起到良好的引导效用。即在课堂开端阶段,切勿剖出过难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能让学生感觉太难而失去了参与回答的兴致,难以维系学习热情。故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量层此性的运用,即由易至难的形式来开展提问教学。同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渗透相关语文知识的探索,继而亦能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譬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该课内容时,老师先做好备课内容,即确保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而后,引导学生展开文章的阅读,并提出:“找出文中关于描写拱桥特征的相关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思考,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展开后续问题的讨论,即逐层剖出难度加大的问题,诸如:“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以外,还有没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文章要借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等等,以此让各组学生展开相应的探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且能充分展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总结
综上,基于初中语文教材趋于隐晦性,融入有效性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以及对文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继而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而想要保障问题教学价值的良好发挥,还需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并要结合学生内需特点,把握问题的层次性,致力于创设出更具针对性且合理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实现促进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筑.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14):91.
[2] 成雷.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 学周刊, 2020, 000(010):P.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