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赋》中的“诗缘情”说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苏睿彤
[导读] “诗缘情”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
        苏睿彤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系   
        [摘  要]:“诗缘情”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被认为是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诗言志”的重大突破,突出了个人情感抒发在诗歌创作的作用,肯定了诗歌中个人感情存在的合理性。本文从“诗缘情”出处原因,含义,与“诗言志”关系来进一步进行评述。
        [关键词]:“诗缘情”;《文赋》;

一、 “诗缘情”说的出处与产生的原因
        魏晋时代,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黄老学说所打破,重视个体情性自由的观念获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曾经一度遭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压制的个体情感得以真挚而自然地在诗中尽情地宣泄释放,在诗歌创作上,本受到儒家礼义的约束的诗歌变得更为自由。所以许多的文人意识到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在文学创作方面纷纷提出个人情感抒发的重要性,如刘勰《文心雕龙》在《情采》篇中提出“为情而造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的观点。但其中最早提到“诗缘情”的观点的是西晋“太康之英”陆机。“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个人情感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和谐美好。
二、“诗缘情”说的含义
  要探讨“诗缘情”的含义要从词的本义和结合《文赋》内容大意两方面入手。
(一)词的本义
        关于“缘”字,《说文解字》里有记载解释:“缘,衣纯也。”段玉裁注:“缘者,延其边而饰之也。”从中可见,“缘”的本义是作为衣边,后引申为在傍边作装饰,修饰。那在文章领域来说,就是在文章中起点缀,修饰作用。
        《说文解字》释“情”曰“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指人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段玉裁注引董仲舒语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又引《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这说明“情”代表的是个人感情与欲望。所以,“诗缘情”可以理解为诗歌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二)《文赋》中的含义
        在《文赋》中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事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还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四时迁移触发作者情感而引起创作冲动,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或者是“颐情典坟”,即由阅读前人作品引发作者感慨而产生创作冲动。所以在《文赋》中陆机非常重视个人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他所要表达的“诗缘情”中的“缘情”,应更多是指诗词创作过程中的动因所在,即人的内在情感驱动使然。
三、诗缘情”对“诗言志”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性
        在“诗缘情”没有提出之前,诗歌创作一直都是主张“诗言志”,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时候的“诗言志”是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但是之后儒家“思无邪”雅正思想为后世“诗言志”的接受与阐释注入了新的要求,使得“诗言志”的含义和内容只和政治方面挂上钩。但其实“志”和“情”之间的联系没有分开过,例如“诗谓好恶之情也。(《礼记·孔子闲居》)”,“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文章流别论》)”,“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选序》)”所以“诗缘情”是继承了“诗言志”中所蕴涵的诗歌表达情感。
(二)开创性
         “诗缘情”不仅继承了“诗言志”中抒发感情的作用,而且在情感表达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此之前,在儒家正统思想里,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集体情感,不允许有个人情感的表达,情感和行为举止要符合礼制的要求,做一个身正心正的正人君子,所以诗歌表达也要是“诗言志”。《诗大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阐释,把“志”和“情并提”已经蕴含着“志、情”合一的思想,但是,这个“情”,已经不再是诗人本真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自由抒发了,它较多受到了儒家道德伦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礼制制约,是社会情感的表达。但是《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指的是解放人的个性,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情感,强调了表达个人情感的合理性。
        “诗缘情”还有一个开创性的成就就是它还强调了诗歌的审美。“诗缘情而绮靡”中的“绮靡”指的是辞藻文采要华丽,诗歌要凸显美好。下文他还对此进行了阐述:“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崇尚诗歌华丽之美。
        由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终于开始以“情”为主流,并注重诗要有“绮靡”辞采。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对“言志”说取代,透过文人表现在诗中的寄情山水、恨世嫉俗,可见当时的“志”更深地内化为文人创作的原因,形成“志”的传统,这也使得作家们更能从主体来体现暗含“志”的情。
        但是“诗缘情”也存在偏颇之处。它过分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表达情感的自由,所以导致诗风逐渐走向追求表面言辞的华丽而缺少了一些诗歌内在的思想性。
四、结语
   总体来说,“诗缘情”对“诗言志”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诗言志”的基础上,结合了时代的文化风气,魏晋时期的文人更加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正因有这样的文化风气,所以就形成了文学理论——“诗缘情”来肯定个人情感表达的合理性。它标志着我国文学由自发走向自觉,诗歌更加冲破束缚,勇于表达个人情感。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2] 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许慎.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63:127.
[4] 郑玄,注.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41
[5] 陈敏.“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J].戏剧之家,2018(22):234.
[6] 赖凯婷.谈《文赋》中的“诗缘情”[J].北方文学,2019(08):50-51.
[7] 杨吉华.“诗言志”与“词缘情”的理论迷局及其再反思——兼论“词”与“诗”的文体纠缠[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4):8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