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
清远市第三中学 广东省 清远市 511500
摘要:高中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文章将对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研究
前言:鉴赏教学模块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而鉴赏课的单一化与形式化则是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存在的根源性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社会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不够,学校对美术教育的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被动。
一、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高中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是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和资源,挖掘出美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共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积极研究,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艺术作品进行体验、讨论、批判、感悟、反思,建构个人的知识,促成个人多方面素养的生成。
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的特征首先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体验应该是自我的,而不是他人给的,他人所给的至多只能是一种诱因,而真正造成体验的应该是自己生命直接转出的东西。其次,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极具情感性,或者说鉴赏教学中的情感特征较为明显。
二、美术鉴赏教学自身的特征适合开展体验教学
美术鉴赏是过程性的,不在于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某一项固定的知识内容,不以学生达到标准性的成就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认知水平,它更为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的经历性,注重学生参与鉴赏活动,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散发个人的思维,形成多种不同的认识,再经个人信息的综合、加工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形成个人有价值的知识储备。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活动建议就指出了要通过表演、造型等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提倡在鉴赏过程中应该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都在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体验性。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体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1.加强图像识读,引入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在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主观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美术鉴赏,意见纷呈是正常也是必要的,教师无权限定标准答案去解构作品本身的色彩是有一定意义的,这样能够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困惑性,造成与自己原先固定视觉思维的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萌生出寻求答案的探究欲望,例如会提出:“背景的黄色在改变成灰色或者是黑色出现了怎样的差别?”“黄色的背景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黄色代表了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分析作品,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2.寻求审美判断,促成体验深化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在其中透露着艺术家的创作故事,人生经历,个人的思考、反省等等诸多心理活动,能够寻找到艺术家或者作品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共性特征能够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很好的服务,在教学中挖掘出学生与艺术家之间在各自的人生经历中的存在着某些相似体验经历,将体验共性因素转换成知识认知过程,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体验的内化,深化学生原有的体验泛性。
如在人生经历上,隐约之中似乎我们能够寻觅到艺术家与我们之间有相似性存在。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中我们可以知晓,战争是主题。我们都不曾经历战争但却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从战争的角度去分析,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白毕加索作品画面中要表现的含义;罗中立照相写实作品《父亲》作品中表现的沧桑的父亲形象本身的普遍性特点,抽取出其中的共性因子,促使学生能够迁移到自身,体会到父辈们的辛勤与付出。从罗中立创作作品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存有的某些联系点。罗中立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寻觅这创作的灵感,而自身的亲身体验为自己的创作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艺术家创作的经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记载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不是个人的突发奇想。
3.创意实践由静态课堂教学形成互动教学模式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多为静态的教学过程,很大二部分学生的活动在于个人的思维活动而很难表现于外在的行为方式,如此,教师就难以对学生的体验、思维的生成能够有一定的了解,难以捕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难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为了能够准确的从学生身上收集到由课堂教学而引起的个人行为呈现,感情流露等,应该从教学的各个项环节出发,寻求教学点与学生将要发生行为的契合点,由一般的静态教学过程向动态的教学转变。
例如,模仿《父亲》作品老人的角色,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少表现出的心情与教师的安排形成对比,体验深化。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这副主题性非常鲜明的作品对于每个人而言多少都能感受到画面中所表达的含义,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或许感受程度与自己的老师、长辈相比并不强烈,这源于环境与时代的变迁,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画面中得到更为深刻的体验,我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体验是切入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到作品主题时让学生模仿一位老农将会引起学生体验的思维的变更。学生热衷教学现场活动,学生的现场表演未必会直接让大家能够对《父亲》有更深理解,甚至会在课堂上引起反效果,学生会因为这样的表演而觉得可笑,而学生开始体验变更的关键可能就是因为学生的笑场行为,教师可以借此展开进一步的教学,依赖背景乐和主题故事的嵌入配合烘托出主题,以学生自身的情感作为理解作品的条件,使学生原本的情绪与主题思想情感形成反差,促进理解的深化。
由静态的教学转变为动态的互动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学生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和探索,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活动,获得最宝贵的体验,最终从体验中得到的经验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
4.加强文化理解,实现体验内容
对作品本身内容的阅读需要构建读图的框架。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分析阐释的时当抽取作品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建,针对作品呈现的主题构建有效的框架,这一方面能够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美术作品出现偏离学科性问题,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于作品主题认识显得更为清晰,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够带有主动性,在促进思维的活跃的同时也引发出个人思维领域诸多方面的关联性。在《父亲》作品中,碗、笔等几项内容我们都能够得出一些结论,若有意识将其进行有机组建,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框架,经过对比、综合,则作品主题显现更为明朗。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教学符合当代美术教学的思想和趋势,它以人的思维认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为基础,以更简明和直接的形式,指明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途径,即怎么样让学生有体验。普通高中鉴赏课体验教学强调学习者能动的参与,它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双方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强化鉴赏过程中的的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姜羽暄.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实施[J].情感读本,2018(05):3.
[2]柳恩荣.高中美术鉴赏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J].新课程(下),2016(04):215.
[3]周哲.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