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礼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及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组织学生落实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体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需针对如何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兼顾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素质
引言
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借助于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于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有积极效果。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全面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享受校园生活。
1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增强相互沟通,排除心理问题。体育课堂一般在开阔的室外进行,其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可塑性。体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机会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多,同学间的接触与交流也会得到加强。同时,还有利于缓解一些同学类似于自闭的心理问题,促使其以乐观阳光的心态展开学习和生活。第二,重视心理锻炼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自信心。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如别人,就可能会引发自卑心理,这时体育教育工作者就需要用锻炼的方式引导他们重拾自信,使初中生们切身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怕累怕辛苦,这时体育教师们就需要悉心诱导,先用难度较低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激起初中生参与的欲望,然后再逐步向深处引导,在锻炼中适当加入竞争的元素,使其在体育锻炼中收获荣誉感,从而促使初中生们对体育锻炼产生由衷的热爱。第三,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初中时期的学习压力比小学时期大了很多,因此,初中体育老师应当适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偶尔摆脱那些沉闷无趣的文化科目学习,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心情、缓解学习的劳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初中学生的智力发育,对改善文化科目的教学质量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每一名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对于事物的兴趣也有所差异,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继而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首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性格特点等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确保其优势得以发挥,并帮助学生之间彼此接纳,获得认同感与自信心。对于其中情况较特殊、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对其单独辅导,先挑选一些简单的项目练习,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带领其做一些难度不太高的放松性活动,可以充分伸一伸懒腰,或者高举双手,多重复几次该类动作,这样对于心情的舒展具有明显的作用。正如学生每天都做的广播操,其中的运动内容就包括全身肌肉的伸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舒展筋骨,缓解疲劳,同时也能够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而针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结合其实际情况做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运动,如跨栏及跳高等,逐步提升其自信心与成就感。
2.2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第一,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例如运动感知觉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都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稳重、机智勇敢等都可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第二、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2.3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对于挫折的耐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采取适当的挫折教育方式,通过健全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水平。体育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要经历失败与挫折,教师可以借助此类挫折对学生的意志力加以磨练,例如,在参加长跑这项体育活动时,往往在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更大的考验,此时,领先的学生要考虑如何将这种领先的趋势保持到最后,而落后的学生则需考虑怎样才能扭转败局,反败为胜,而无论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心理素质上的考验,心理素质好才能够具备更加持久而坚韧的耐力一直坚持到最后。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科学设置活动难易程度,保证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效果。一般情况下,在体育课遇到恶劣天气的时候,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到室内进行授课,实际上教师也可以将这种恶劣的天气因素视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雪后组织学生到室外去打雪仗,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文化课的学习压力,释放心情,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练其意志力。
结语
心理素质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天然的优势。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任务,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实现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彬.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分析[J].体育视野,2020(09):101-102.
[2]朱桐辉.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20(89):23-24.
[3]兰峰云.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7):35-36.
[4]吕俊亮.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探究[J].高考,2020(18):191.
[5]马秀梅.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78-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