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莉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产物,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音乐学科民歌课程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有效渗透我国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民族精神等,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学科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民歌教学
引言: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也需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在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音乐民歌课程教学形式,有意识地营造良好民歌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可以在极具民歌气息的环境中,有效锻炼和提升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民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民歌教学的有效渗透和开展,对于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会产生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首先民歌教学可以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学习到音乐知识,开拓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另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教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可以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进行更加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民族自信心,促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同时有效深化学生的民歌认识个感受,让学生可以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歌文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民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民歌聆听教学,提升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民歌聆听教学是学生音乐欣赏的重要途径,在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聆听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地聆听民歌、品味民歌,促使学生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与演唱者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民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歌艺术鉴赏能力,进而为学生的音乐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那么音乐教师在民歌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配上相应的动画视频,多方面的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促使学生可以在听觉、视觉方面对民歌音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感知,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歌素养。以小学音乐教材中《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民歌的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在本节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引入一些傣族文化以及金孔雀的形象,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可以充分的引入到这一民乐表演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始认真地聆听活动,同时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加深对傣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民歌文化的欣赏能力。
[1]
(二)民歌趣味教学,培养音乐意识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音乐民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民歌教学方法,以有效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使下,提升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逐步的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学习体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提升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有效性。[2]以小学音乐课程中《编花篮》这一民歌的教学为例,本首歌曲是一首河南民歌,它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普遍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音乐教师在针对这一民歌的教学时,就可以积极的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引入趣味化教学活动,充分活跃民歌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可以在趣味活动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民歌的艺术价值。比如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演唱,有的组用普通话,有的组尝试用南方方言等等,教师则需要共同参与其中,做好引导和指导,以此让全部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有效营造趣味化民歌课堂,促使学生可以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意识,实现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民歌实践教学,培养艺术素养
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的开展民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民歌文化、优化自身民歌学习体会,让学生可以在民歌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3]以小学音乐课程中《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中强化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灵活的方式有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形成和发展。比如音乐教师在课堂开展民歌知识竞赛活动,以此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可以在这一实践行活动中,加深对民歌知识文化的了解,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民歌知识储备,让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民歌学习热情,对民族文化、异域风情、民歌创作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深化学生的民歌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认识到民歌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全面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扬我国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民歌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民歌鉴赏水平,有效丰富学生的民歌学习体验,逐步的形成良好的民歌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歌学习兴趣,实现学生音乐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琳娜.原汁原味传民歌,载歌载舞承文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7):14-16.
[2]饶荣.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147-148.
[3]毕宏伟.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寻[J].戏剧之家.2017(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