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运用"隐形信息"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金莲
[导读]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
        金莲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000
        摘要: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英文小故事,这些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喜好,可以吸引其阅读的兴趣。故事教学法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探究其中的“隐形信息”,在课上对故事中的情节、语言、文化知识等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隐形信息
        引言: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形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其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信息,进行知识点的提炼,让英语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挖掘“隐形”的趣味信息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需要打下良好的英语知识基础,但其学习的动机往往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必须借助教材的优势,深入挖掘故事中“隐形”的趣味元素,让学生产生了解本课内容的兴趣。在译林版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体现的,尤其是在“Cartoon time”板块中,采取动画形象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传递。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教材优势,仅仅将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讲解,这样的授课过程不仅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使原本完整的情节支离破碎,丧失了其原有的趣味性,课堂氛围会变得紧张压抑,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1]。其实,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形”的趣味信息,并加以利用,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故事情节便于理解,教材中有着大量有趣的插图,教师需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以此感受到故事中的有趣情节,进而提高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让乏味的英文句子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在解读图片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情节变得更加丰满,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除了插图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节,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同时,体会到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出深入阅读的欲望,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环节打下基础。
        二、挖掘“隐形”的情境信息
        故事教学法离不开情境的营造。教材中的故事都配有图画和情节,可以营造一定的情境,但其中的情节往往是通过对话展现的,缺乏叙述性文本,很多学生都认为“Story time”中的情节知识学习句型和单词的载体,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所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故事中“隐形”的情境信息挖掘出来,给每一个故事添加叙述性内容,使其更加完整[2]。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这一单元的“Story time”时,学生会发现这部分的内容就是Mike和Su Hai对彼此父母工作的讨论,并没有很强的代入感,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故事情境:“今天Su Hai到Mike家做客,看到了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有Mike和他的父母,就对Mike父母的工作产生了好奇。

”这样的故事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节,同时,在了解Su Hai到Mike父母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职业的照片。在完成语言知识的讲解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其共同体会故事中的情节,帮助其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挖掘“隐形”的知识信息
        在英语教材中,不同单元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深入解读其中的关联信息,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讲解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这一单元中“Story time”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引入:“Today, Su Yang and Su Hai will go to the Fancy Dress Party. They should wear different clothes. Do you remember these clothes?”并借助多媒体在班级放映有关衣服的图片,指出特定衣服让学生进行回答:“It’s a jacket.”、“It’s a skirt.”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单词进行巩固,并对本课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共同为Su Yang和Su Hai选择衣服,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dress”、“sweater”、“coat”等新单词,进而有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四、挖掘“隐形”的文化信息
        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学习各国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3]。因此,教师要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在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故事都涉及到了外国的节日传统、生活方式等知识,教师可以挖掘其中“隐形”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后,学生需要学会有条理地描述圣诞活动,并通过教师营造的情境,感受圣诞节愉悦的氛围,激发出了解相关文化的兴趣。在讲解本单元“Story time”的故事情节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放映有关“Christmas tress”、“Father Christmas”等图片,并结合故事内容,选择相关的英文短片,以此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英美节日和生活习惯等信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英语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找出其中的“隐形信息”,并帮助学生对故事内容、情境进行补充,使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得到提升,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轻松愉悦地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就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贾风霞.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故事教学法案例研究[J]. 英语广场,2019(02):167-168.
[2]马晓莹.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35-136.
[3]卢跃富.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分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235-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