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张晓辉
[导读] 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张晓辉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部也明确的要求教学必须要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因为高考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都是很大的,他们的精力基本都放在了学习上,很少会花时间去进行运动,并且,也同样是因为高考,所以也影响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要转变自身以及学生的理念,要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抓起来。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为我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推向研究热潮。我国学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整体研究内容较少、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实践研究不足。未来,还需从这方面予以加强。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它的核心素养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就是运动能力,也就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身体行动能力,主要就是他们的体能、技战术以及运动知识的运用,还有就是在竞赛中的表现等,既有专项运动的能力,也有基本生活中的运动能力;其次是健康行为,也就是理性判断自己行为、认知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行动能力等,高中生也要注意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锻炼自己的体魄,学会对于情绪的调控,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健康的行为;最后就是体育品德,主要体现的就是个体与他人、社会和自我的关系,比如说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公共道德意识等进行的培养。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体育学科本身来说也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将体育的育人家孩子进行了挖掘与延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就是融他性、内涵性以及延续性,他们相互之间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2.1 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载体
        体育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就是进行身体练习,比如说技术练习、运动水平展示等,如果没有这些的话,那么这样的体育学科就是缺少应有的特点的。
        体育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离开了技术动作的学练、离开了运动(竞技)水平的展示,便失去了体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对学生行为、品德的培养则是来自于各种学、练、赛活动,也就是学生通过训练与比赛对他们的行为、品德进行锻炼与培养,在提高其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所以,不管是为了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还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应该是以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
        2.2 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的目标
        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积极调控情绪、加强适应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都属于健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系列化的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们具有健康行为,这种行为是高中阶段身心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在培养锻炼习惯、健康知识运用以及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使生活更加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具有良好的心态。这种行为以学生当前的学习为基础,指向未来健康的生活,其为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发展的核心和目标。


        2.3 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保障
        在坚朗行为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中好的体育品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竞赛或者学练过程中可以严格遵守现相关规则、对结果加以尊重,并且具有良好的心态;使他们在激烈的竞赛中具有勇敢拼搏的精神,并不断追求“更强、更高、更快”;高中阶段学生对待比赛结果要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并且是参与运动的幸福感等得到有效的提升,良好的体育品德可以提高我们的运动能力,使我们更加健康。
        3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措施
        3.1 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
        有教育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建立新的认知的过程。该种观点主张学习的核心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认为知识的学习分成三个过程,分别是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对知识的自主评价。教育学的专家认为,人在学习方面是具有主动性的,已有的经验对于人的学习具有帮助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使学习者更加轻松地领受新的知识,同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断发散思维。还有学者指出,采用旧知识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进而引出教学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导入模式主要有两种优点:一是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二是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衔接和课堂导入自然流畅的过程,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完全陌生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难以接受新的知识。
        3.2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手段和策略也是多方面的。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个班级当中的几十名学生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在集体当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运用班集体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倡导合作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够使学生通过与更多人的接触了解不同的品质,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同时,建立学习小组,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机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较好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鞭策之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通过改变自己学习到更多的良好品质。小组合作、小组竞争也是小组学习模式当中的两大要素。小组合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在小组当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小组学习当中的价值。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也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动力,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比较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3.3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身实践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使健身理论知识得以应用的能力。在教学当中,分组练习和轮流教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健身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排球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排队轮流操作的方式对每一个学生一对一地指点动作要领。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优势:一是通过轮流操作的方式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集中精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步骤的学习上。二是轮流指导可以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一对一指导,既可以做到个体化教学,也可以在操作中找出学生身上的问题。尤其是实践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效地改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束语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不会总是体育运动。学生们开展体育运动对他们具有健康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帮助,并可以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但由于高中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体育运动,其主要因素是缺乏培养高中阶段体育和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和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并对其培养的路径进行积极的研究,使高中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得到良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2]姜勇,王梓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39-43.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