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敏于知,健于行——初中历史课堂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王燕
[导读] 2020年12月13日,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王燕
        山东省乳山市午极镇中心学校
        2020年12月13日,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尽管外面寒气逼人,但在七一班教室里课堂气氛却异常活跃,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教室四周墙上贴满了同学们搜集到的各种图片;讲台上,一个同学正在介绍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讲台下,同学们聚精会神;但一个个却跃跃欲试……这样的场面,在传统的历史授课中是很难见到的,这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使广大历史教师眼前一亮,成为历史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以趣引学,发展主体,让学生“活”起来。
        如何让学生“活”起来?我国教育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活动课是寓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新型教学形式,它非常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最大限度满足中学生好奇心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怎样在课开始之前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教师的选题是关键,试想,一个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索然无味的课题,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怎能去主动地探究?历史活动课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实性:立足历史,服务现实,启示未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为中用,突出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本着这个原则,在选题时,我考虑到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九一八、八一三、七七等事变,然而日本政府却不能正视侵华史实,篡改教科书,所以我从现实热点入手,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所以在选题时,我就选中2007年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大屠杀70周年,以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为主题,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永远牢记这段惨痛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激励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重任。
        课题选好后,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呢?我先在班上做了活动总动员,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自由结合的方式,结成合作小组,经过动员,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思维马上被激“活 ”,各小组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活动方案,思维的活跃引发行动的活跃,同学们积极地做着准备——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资料、上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与别人的交往,体验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并在期待着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激发互动,培养个性,让课堂“动”起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心中必然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初二的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针对这一特点,在上课之前,老师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资料贴在四周墙上,在上课时,打破常规课堂模式,让学生先互相参观,互相欣赏,这对于初二的学生无疑于一次热身运动,学生的兴趣随之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下面就是本堂课的几个缩影:
         镜头一:“图”证如山
        小组长于佳: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于是南京人民的灭顶之灾也就开始了,日军脚步踏过的地方,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留下的只有血腥。

在短短的6周之内,就有30多万无辜的中国士兵和平民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我有资料为证——我们小组的展示就叫“图证如山”。(大屏幕展示图片:日军拿着头颅、强奸妇女、刺杀中国人、活埋中国百姓、杀人比赛……)于佳:以上的这些图片实在是太残酷了,残酷到使人不敢相信。但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血淋淋的一幕,它们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镜头二:“人”证如山
        小组长张琳:曾经有位历史学家估算,如果让所有的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拉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1200吨,尸体可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就是这样的罪行,日本政府却一再否认,他们想用时间冲淡人们的记忆。这里,我有人证——我们小组的展示就叫“人”证如山。
        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摄像机为我们记录下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人场面;(大屏幕播放约翰·马吉拍摄的真实场面)
        日本东史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汇集成《阵中日记》,其中包括杀害中国军民以及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经过,罪恶使他的灵魂不得安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史郎多次来到南京,真挚地向“南京人民谢罪”,同时公布了《阵中日记》,揭露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随后又撰写了《我们的南京步兵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为的是让日本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插播录像资料《东史郎日记》)
         镜头三:“史”“实”的对话
        于林小组:前两个小组的展示,让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然而现实呢?2001年日本右翼势力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竟编写出一套日本中学教科书,完全否认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把此事归为一次一般的战争行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侵略的否认,更是对正义的藐视!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发起国的德国。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滔天罪行,他们残酷杀害600万犹太人,但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能正视历史,1970年底,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向波兰二战死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以哀悼那些死去的冤魂,在纪念碑前的台阶上,勃兰特不由自主地双膝跪下,表示深深忏悔,对死难者谢罪,这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图片:勃兰特双膝下跪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三、以人为本,深化认识,让感悟“多”起来
        三个小组的展示,让同学们仿佛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中,这一切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我不失时机地问同学:此时,你最想对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说点什么?这一问,全班同学竟相举手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有对侵略的痛斥;有对中国屡遭侵略的反思;有对和平的呼唤;……
        一节课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同学们从来也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由于时间的关系,同学们没有机会一一展示,但作为教师,看到同学们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活动课如此,那么我们传统的历史课应该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都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