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方法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康山柳
[导读] 核心素养是当前一个极为热门的课题
        康山柳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 663101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一个极为热门的课题,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同,历史解释素养属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高中历史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使他们通过历史解释不断接近真实历史,助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方法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培育方法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严格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内涵
        简言之,历史解释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历史知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客观阐述和批判思考,该素养包括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完整的历史解释内容应当由解释对象、史料依据、解释方法、表述语言、呈现效果、最终意义构成。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切实把握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分析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找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进而达到渗透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目的。现行教材中所列举的历史资料既是相关专家学者对历史事实的整合,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研究者的立场和观念。为此,历史教师的工作重点应当置于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开发,帮助学生辨别历史资料可信度,力图为学生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方法
        (一)结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家、法家、道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形成于该时期。这些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对我国甚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围绕时代的大背景,将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特征缘由,融汇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的大框架下,并借助这个框架转化为一种探寻历史的意识,再升华为对家国、人性、社会的理性思索。
        (二)活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夏福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宁波的英国领事)在给北京英国公使普鲁斯先生的信中这样说道:“宁波已经落入太平军三个月,这里和其他强盗统辖的地方一样,破坏成为唯一的结果。

太平军的破坏观点和其‘解放中国、复兴中国、拯救人民、推行基督教’的说法完全不相符。”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中国是被异族王朝统治着。既然已过了三百年,为什么不来一个运动推翻这个王朝呢?”夏福礼说:“太平军实质上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大怪物。但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存在如此怪物,是社会生活停滞之后的产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英美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什么态度、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的观点是否正确等,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释历史。
        (三)客观论述历史事实,增强历史解释能力
        在开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中的理论性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等。之后,教师指引学生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教师事先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到的资源,使其体验历史,学会从这些材料中提取历史知识,让他们通过对客观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与概括得出结论。借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其学会客观论述历史事实,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让他们形成论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多样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一开始笔者先用情境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短片,让学生通过短片感受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时间等;然后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史料,在学生观看了这部分史料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回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最后,继续用多媒体呈现一份历史资料,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内容进行短剧表演,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形成清晰的分析与了解,以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还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白历史解释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形成批判思维、质疑精神以及追求实证的态度和尊重历史的心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内涵,通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探究任务的驱动力,并加深其对于历史解释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在比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判断历史解释依据的正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温暖.高中历史教学涵养“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1):58-59.
[2]张相成.对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解读[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09):66-67.
[3]张先明.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7):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