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象形文字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苏丽玲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改革,使之服务于语文课程教学
        苏丽玲
        晋江市英林镇达德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改革,使之服务于语文课程教学,尤其是在打造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高效课堂、趣味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统编教材对识字教学的编排入手,探索象形字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对汉字的追根溯源,提升识字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字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象形字     低年级      识字教学
        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可想而知,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重要性。然而,识字教学对于好动、新奇的儿童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提高他们对识字课堂的兴趣,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挑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抓住这一要点,追根溯源,在识字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知道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就是从自然的风光或动物、植物的形状中受启发而产生的,相信对于喜欢形象化、故事性的儿童来说,这样的识字教学将会有趣得多,也能提升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初探象形文字,增加识字课堂趣味性
        象形文字,顾名思义,就是把文字设计成同它所要表现的事物形态相仿的形状。象形文字的优点在于,它把人类感知自然的直观形态表现了出来,没有加上人类在表达中加上的曲解。比如,日就是一个圆中心加一点,水就是几条柔顺的波浪。尊重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这是象形文字最为我们所欣赏的。根据象形文字的这一特点,将其加入识字教学中,枯燥的文字瞬间变得形象、生动,仿佛具有了生命,又似乎在讲述着故事,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识字课堂也更加有趣了。比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中《日月水火》一文的学习,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接触识字教学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学生接触识字教学的最初,如果用枯燥机械的读读写写来强化,那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兴趣和耐心。根据心理学研究,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此时,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掌握象形字的识字特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因此,在识字之前,先播放视频《仓颉造字的故事》,引出新知,使他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还可以了解到汉字的创造过程,引出象形字和本课的需要认读的“日月山”三个字。进而,观看“水火”两个字汉字演变的动画,学生从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逐步到现在的方块字,对汉字的演变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象形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视频、动画的学习中了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让原本简单的读写记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进一步识字的兴趣。
        二、利用象形文字,提炼汉字学习要领
        低年级学生在具象化的识字教学中,逐渐产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最大化利用象形文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进一步通过象形文字的学习,提炼汉字学习的要领,让学生掌握汉字结构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重视象形字的形象,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促进学生对汉字结构规律的理解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把象形文字通过绘图、多媒体、剪纸、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通过象形文字的多种展现方式,掌握汉字的学习。比如,学习“日”的时候,可以通过动画演变,了解“日”字的演变过程,也可以通过绘图,画出太阳,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字的变化过程和意义,通过理解中间的一横表示太阳的光线,来加深“日”字的书写印象。诸如此类的文字,还有“马、鸟、禾、羊”等生字,都可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去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结构特点,这一类都是属于比较简单的象形文字,只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字形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学生便能把汉字形象化,进行识记和掌握。当教学一些比较复杂的生字时,也同样可以结合字的象形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象形法来快速掌握生字。

比如学习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从“春”字入手,让学生观察字的象形特点,再进一步引导:春天太阳暖洋洋的,有三个人出来晒太阳。这样根据字形的特点,学生就掌握了“春”的写法,即三人一日。接着,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观察一下,哪些字还可以这样识记,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讨论起这些生字的象形、字义、结构等,尽力在字形上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图像。学生发现“柳”这个字,笔画舒展,有“木”为旁,像是一棵柳条低垂的柳树一般,跟柳树的形象十分接近,这个时候,老师再出示“柳”字的象形文字,印证学生的想象:“木” (表示树木)和 “卯” (卯 在这里不读mǎo,而表示两人对面留下,应是 “留” 的省笔; 因此发音 liú)。因柳树叶阴较大,便于人们留在树下乘凉,且古时有在柳下送客,折柳枝表示挽留的习俗,故柳字用 “卯”作声符,可兼表会意。在这一系列观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形,了解了字义,对书写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因此,在学习生字时,加入象形文字的对照方法便可以进一步将此类汉字归类和总结,提炼汉字学习的要领,通过字形理解字义,掌握字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字形的认识,进而指导书写,此时,学生对汉字的每一个笔画的着落点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效率,促进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象形文字,有效拓展字理分析的运用
        在低年级识字阶段,统编教材编排了一组象形文字,我们通过丰富的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中认识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和造字规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们需要更多样化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有了象形文字的学习基础,我们继续拓展字理分析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中汉字学家殷焕先先生说:“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理性,即是合乎六书。”依据六书原理来析解汉字,这自然是最正宗的字理识字。字理识字就是指利用汉字本身具有表意性和图像性特点,综合运用故事、图画、演示、游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将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辨析方法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增强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贝的故事》一课,我们先采用观察贝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材插图了解“贝”字的演变过程,以动态的动画演变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贝”字的意义,了解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通过字理分析,归纳出带有贝字旁的字,进行识记。在此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归类识记带有王字旁、金字旁的字。
        再比如会意字的教学,在统编教材一年级《日 月 明》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会意字。教学“明”字时,先分别出示太阳、月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它们组成了一个新字叫“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男”“尖”“尘”的意思,教师揭示男子卖力在田间耕耘为“男”;末端细小为“尖”;轻微的土为“尘”。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归类本课的生字都是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的会意字。就这样,层层递进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理解字义。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渗透字理分析,在学生脑海里建立正确的音、形、义三者之间联系,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分析,运用集中识字、偏旁归类、图文对照、编故事、联想法等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独立识字的能力。
        中国汉字是最美的文字,它历史悠久,蕴涵丰富的故事内涵,每一个汉字都可以追溯它的起源,每一个文字符号都可以通过有趣的识记方法来掌握,在小学低年级识记教学中善于运用文字的象形起源,把简单的方块字具象化,让它富含形象生动的故事,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识字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亢美.《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2
        [2]金文伟等.《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
        [3] 林淑容.《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
        [4]《语文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