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惠英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城南中心小学 352100
摘要: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放松,让他们的身心持续保持健康状态。本文主要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有效教学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迅速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正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课堂不够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推动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充足准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促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建设
要想真正的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必须大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单纯的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学校要按标准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创建功能健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扎扎实实的利用学校的设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校看到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发挥的实际作用。例如:当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随时可以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寻求帮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不断的提高个人心理的健康状态。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上的主导者,就要让每一位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发现他们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把自己内心中的真正诉求表达出来。根据学生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们让他们从心理的困境中走出来,积极的解决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积极与学生班主任、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少自信造成的。在缺乏自信的情况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出现考试焦虑这样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厌学心理。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把学生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有两个主动:第一,主动配合班主任开展激励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内驱力,进而消除由信心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第二,主动去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在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在家庭中的心理状态。
因为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活动。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加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抱着科学而亲切的态度,为学生做好榜样。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够促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开展。
(三)注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极大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自我完善方面:要拥有真诚、乐观、关怀、公正、有同理心的人格特质。这样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以友好、接纳的心态面对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友好,客观与公正。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促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真正有效。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在自我发展方面除了要有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还要增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要在课余时间不断深入学习,丰厚实践性的心理技能知识,能够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心理技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感兴趣。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独一无二的我》时,教师将“冥想”技能融入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内化,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形式丰富多样起来。另外,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往往比较简单,比较纯粹,在这一时期,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疏导。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让他们体会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体现在:影响学生良好习惯以及个性的养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和动作开表达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和他人进行交往,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例如: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上带领学生欣赏古典音乐,借助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的心灵和精神都受到美的启迪,进而促发学生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在欣赏完音乐后,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对话,然后再让学生间互相分享感受,促进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从而完善自我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要在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观念。通过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毕华美.关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下一代,2019,000(005):1-1.
[2]刘玉玲.浅谈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好家长,2019,000(050):P.112-112.
[3]杨晓东.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幸福家庭,2020(20):29-30.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5]《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