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脉” 悟“神” 用“言”——以《军神》为例谈革命传统课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欧欣欣
[导读]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与文化的引领。
        欧欣欣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摘要】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与文化的引领。教师要站在文化的高度,牢牢抓住单元的语文要素去引领学生审视文章,去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凸显英雄人物形象,直达课堂教学的目标;去品悟文章的语言情感,升华对革命英雄的热爱,锤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去拓展训练运用语言文字,学习阅读写作的方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智慧。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革命传统  理清主线  品悟情感  拓展训练
        
        革命传统作品在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把握编者意图,在教学中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多篇革命传统的课文。《军神》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解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理解文中对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词句读懂人物内心,体会刘伯承的革命意志和为了能全身心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精神,理解“军神”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让军神这一英雄形象血肉丰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同时教学中又如何体现文本本身的“语文价值”,让学生习得语文技能,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理“脉”:着眼内容抓主线
在学习过程的开展中,教师要张网提纲,拿衣提领,着眼内容抓主线,以核心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思路清晰,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
        《军神》一文文字朴实凝练,叙事清晰明白,情节生动感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教学中,笔者请学生在自读课文后找出文中有“军神”一词的句子,即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元帅的话,并以“为什么德国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问题情境,请学生梳理文章的线索,将文章内容概括为小标题。学生较多的是从沃克医生的角度去归纳小标题,即课文是按照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来写的。但其实本文还有另一条线索,笔者又让学生小组合作,从刘伯承元帅的所作所为方面去概括小标题,学生们在在合作探究中找出了刘伯承元帅伤势严重、拒用麻药、一声不吭、笑谈刀数的文章脉络。这样,在从两个不同角度的主线的小标题的概括归纳练习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军神”的价值观自然深入人心。
二、悟“神”:研读探究悟精神  
1.紧扣课题
课文的题目是《军神》,“军神”是题目,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笔者在教学开始就抓住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题目为什么叫“军神”?“军神”指谁?刘伯承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为什么称他为军神?之后,笔者还补充介绍了刘伯承元帅生平事迹以及刘伯承为了革命右眼致残的资料。这样,笔者通过有效的质疑,真实的资料,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对刘伯承的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也可见一斑,此处初感其“神”。之后,笔者请学生以沃克医生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展开研读,课堂上营造了积极投入的读书探究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急于探求“军神”背后的故事,为下面学生对本文进行探究性学习、读书实践活动找到了切入口。  
2.对比品析 
课文主要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还用大量笔墨来写沃克医生,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笔者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刘伯承的哪些表现看出他是一位“军神”呢?沃克医生为什么不称他为军人而称他为“军神”?圈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做上批注。

学生在潜心品味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表现沃克的神态、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并与刘伯承元帅的神态语言等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品,比较中悟。
在汇报交流中,笔者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当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元帅检查伤势时,神情凝重,眉头紧锁,目光中的震惊的神情读懂了刘伯承元帅的伤势严重。引导学生将第九段中沃克医生的语言中的两个感情强烈的感叹号与刘伯承的从容镇定的态度形成对比,体会到经验丰富的沃克医生凭他的直觉看出了这位邮局职员是军人,只有军人才能忍受如此巨大的伤痛,这也是后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之一。手术前部分,笔者引导学生把刘伯承为了有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宁可拒用麻药忍受巨痛的平静而有分量的话语与沃克再次愣住简直不相信不用麻药能做这样的手术的语言进行对比,感受刘伯承意志的坚强和品质的伟大。手术时部分,笔者抓住“双手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抓破了”等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的词语来理解、体会。在这里,学生还通过对比品读体会到了刘伯承手术时忍受72刀的刀割巨痛一声不吭,这让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住直冒冷汗。我还请学生说说自己记忆中最疼痛的一次感受和课文手术时这一段进行对比,谈谈感受。这样,通过加深理解这种疼痛,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内涵思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了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明白了“军神”的内在含义,突破了难点,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用“言”:训练精巧学语言
1.指导朗读
        本文主要以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笔者促进学生走进教材,成为有情感的“当事人”,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次对话积极进行角色体验,训练朗读。笔者还及时地将课外信息资料补充入课堂学习中来:刘伯承曾经说过,孙膑失去了双腿仍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一样可以为祖国效劳。还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刘伯承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用清醒的大脑参与领导、出色地指挥了有名的百团大战、淮海战役、飞夺泸定桥等战斗,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革命理想等资料。还适时播放“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视频片断资料,请学生想象手术台上的刘伯承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适时补充资料、观看影片,想象补白,感受到刘伯承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去体会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的紧张担心,以情导读,以情促读,读出层次,读透内心。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反复的诵读,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品悟语言,再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憾中读懂了刘伯承元帅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大无畏的精神,革命作品的主旨显山露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自然形成。
        2.拓展训练
        课尾,笔者总结学法,即通过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到本文主人公刘伯承是一位从容镇定、坚强意志的军人,他的精神超越凡人,因此被称为“军神”,并请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在学生的讲述故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又一次体会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刘伯承的坚定意志可见一斑,学生感其神,悟其心,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言语思维表达能力落地生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得到落实深化。语文教学应该以“一篇”带“一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课后教师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丰碑》,去收集并阅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刘伯承一样的军人的英雄事迹,告诉学生无数革命者为了革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就如单元导语中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军神”是全文的眼睛,最后,在学生一咏三叹读课题以及大声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林则徐的名言中,学生激情澎湃,情感推向高潮,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体会,使“军神”的内涵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婷,王元讯.从比较中悟“军神”[J].小学教学,2018(6):54-5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的的小学统编教材语用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19XDYW019)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