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提问促进高阶思维发展---以阅读教学“the Race”为例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孟惠
[导读]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惠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北京     100096
        摘要: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为例,通过课堂提问,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高级思维能力,使英语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训练;英语阅读教学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研究和课堂实践的热门话题,这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为使学生在知识时代,成为“独立思考者”, “问题解决者”和和“终身学习者”。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深度对话和师生民主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课堂提问激起高阶思维的导火索,是激发思维互动的主要手段。 基于目前课堂提问过于随意,没有进过进深设计,呈现了不少与促进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相背离的问题。不利于新课改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的目标实现。因此,本文从教师精准化课堂提问角度,探索如何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英语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和发展高阶思维的意义
        (一)发展和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的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科技空前发展,教育和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为使孩子更好准备,迎接新时代来临,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能力。所以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质,思维品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训练思维在逻辑性,批评性, 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二、课堂提问现状与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类型包括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记忆性问题,也就是教师梳理出的与本节课的新知识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方面的问题;推理性问题,也就是能引起学生依据一个或几个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经过思维的加工,推导出带有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概念、判断或推理的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围绕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而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致力于原创性和评价性思考,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能做出预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批判性问题是需要学生变换问题角度做深层次思考或反思的问题。以下笔者以某阅读教学课例的大数据分析为例分析一下英语课堂提问的典型问题和现状。
记忆性问题一般比较简单,学生不需要深度加工思考,仅凭课本或参考书就可以对答如流。面对这种质量不高的提问,学生表面上在不断地思考、回答,实际上却不能将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也不能启发学生进一步 思考。这种内容质量低的提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机械学习,”仅仅使学生达到了“知道、理解”的浅层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考验容易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而过少的高阶思维问题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显然也丧失了优化学生高级思维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不利。


        
三、如何通过精准提问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绘本故事 “the Race” 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领先阅读.X计划》系列读物的第4级中的一个有关比赛的故事。两个主人公Cat和Tiger 采用相差悬殊的交通工具赛车和蜗牛进行,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对龟兔赛跑的故事非常熟悉。该故事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 如何通过帮学生扫除生词障碍,抓住故事主线,在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有思维性的问题驱动下展开对比、猜测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深感知故事情节是本次教学的目标。
(一)读前激趣启思,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阅读前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围绕主题设法为学生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在读前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本课话题设计合理的读前热身活动。例如,教师通过播放关于赛车的视频引出话题 “the race”,并提问:What kind of races do you know? 学生答:I know running race, horse race,buggy race 等等。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求答案的情境当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中巧问善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1.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从教会学生就已有信息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从封面走进语篇,自主积极地探寻故事的情节和答案。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用what,where,who,how等自己提出问题,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例如:Talk about the front cover of the book and think what questions you can ask. 学生就封面信息包括作者,绘者,主人公,时间,地点等信息提问,最后很自然地把焦点的问题聚焦在“Who will win the race”上。教师及时将问题以板书形式记录,接着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对最后谁赢得比赛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小组间辩论。学生声称的答案有:I think Tiger will win the race because the buggy is much faster than the snail. 或者:I think Cat and her snail will win the race because it is same as the story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由此发展了学生自主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以往的阅读课中,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去理解文本内容。而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提问的空间,则实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尽管学生所提问题有的很稚嫩,存在语法错误等问题,但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没有剥夺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权力。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阅读文本,这样才能解放和活跃思维”
        (三)读后追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阅读故事都,蕴含哲理,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深挖文本,透过语篇挖掘其中寓意,通过启发性的深层次追问,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语篇,并进行归纳、推理,通过这样的追问与交流,学生的能力从语言的层面上升到思维的批判和反思的层面。故事“the Race”读完,教师提问:“Is there anything you don’t agree with in the story? Where?”来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学生很乐于发现故事中的不合理情节,比如Tiger的赛车没有发动机,根本不可能开动。在他停车下车车后还在扬沙,是不合理的。诸如此类有意思的发现带给学生很多乐趣,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假设、推理,拓宽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参考文献:
[1]贾丽霞,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5)
孟惠,女,汉族,1982年4月27日,河北,研究生,二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北京, (100096 ),研究方向:小学英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