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欣
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3
摘要:普法战争后,一场由罗马教廷掀起的宗教危机导致法德政局再次紧张,以德国文化斗争和法国备战动向为导火索,于1875年爆发了“战争在望”危机,借此英、俄、奥也获得了重新衡量彼此的视角与机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欧洲五强在危机中的应对策略,来探讨地缘政治格局剧变对外交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法德关系;战争在望;地缘政治;外交危机;
国际战略是国家根据国际形式做出的总体路线规划,不但涉及国家内政、社会体制,还常与民众舆论、经济利益等因素挂钩。自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后,英、法、俄等传统强国不仅失去了缓冲与制衡的因素,还时刻处于德意志帝国的地缘挤压之下,维持欧洲秩序的弹性急剧减少。虽然俾斯麦利用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促成三皇同盟的建立,但危机却往往从不经意间来临。
一、宗教危机引起的法德紧张
19世纪下半叶,为挽回不断被排挤出国家政治生活的颓势,欧洲天主教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巩固教权运动。起初德国宰相俾斯麦想在这场国际政治—宗教斗争中置身事外,但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这场宗教危机逐渐蔓延到了政治领域。首先,怀揣着新帝国成立的骄傲,德国新教势力强烈反对罗马教廷插手世俗事务;其次,罗马教廷所引起的文化危机势必会将牵涉波兰民族问题,甚至会与法国复仇主义达成共识,威胁新帝国的稳定;第三,随着教权向政权的迈进,天主教中央党成为帝国国会第二大党与俾斯麦政府最大的反对党。有鉴于此,为巩固国家统一,1871年7月8日,以普鲁士文化部撤销天主教处为标志,德意志“文化斗争”正式拉开序幕。但是,机械的行政措施不仅没有削弱天主教势力,反而使其获得了广泛同情,罗马教廷和法国的支持更使这场政治—宗教斗争拥有了国际背景,并迅速涉及到当时欧洲政治中最敏感的的现实问题——法德关系。
普法战争后,法国着手进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复兴。政体方面,拿破仑第二帝国覆灭后,法国政坛陷入数年的宪法危机,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却使法国政局开始稳定;赔款方面,法国于1873年便偿清了所有战争赔款,并迫使德军于1873年9月16日完全撤出法国,比预期提前了9个月;军事方面,偿清贷款后法国迅速建立了普遍义务兵役制,1875年初的军马购买事件与《新干部法》则更牵动了德国人敏感的神经。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就曾判断,未来任何一次动员的第13天或14天,法军就能拥有对德军的巨大优势。[ Otto Pflanze,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vol.2,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p.266
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快速复苏引起了德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并坚信复仇在法兰西民族意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此,早在1872年,老毛奇就着手制定了一套“预防性战争”的计划,试图通过再一次打击将法国的复仇欲望扼杀于萌芽。俾斯麦则认为法国在找到一个盟国之前不会冒险对德国进行复仇,但德国必须尽快取得一次对法的外交胜利来挽回文化斗争失利的颜面。根据王朝战争的经验,俾斯麦仍希望通过战争恐吓政策来加剧紧张局势,从而争取列强支持并威慑法国,达到制止或延缓其军力复苏的目的。
二、“战争在望”危机与德法的期望
在法国备战动向与德国“文化斗争”的双重压力下,1875年4月5日,《科隆报》(K?lnische Zeitung)发表了一篇“来自维也纳”的报道,将法德紧张、罗马教皇与意大利政府和解、德国“文化斗争”等时政联系起来,指出国际上正在形成一个包括法、奥、意和罗马教廷在内的反德天主教联盟。[ Francis A. Arlinghaus: The Kulturkampf and European Diplomacy, 1871-1875,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 Vol. 28, No. 3,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42 .]pp. 3734月8日,《柏林邮报》(Berlin's Die Post)刊登了一篇以《战争在望?》(Ist der Krieg in Sicht?/War-in-sight)为题的文章,以一种笃定的语气阐述了法德战争即将爆发的危险性。①pp.266-267因前文作者是俾斯麦的主要新闻代理人埃吉狄,后文作者是前德国政府新闻处的时事评论员康斯坦丁·劳斯尤莱尔,[ 邢来顺、高志平:《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真实性考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所以文章一经刊出,德国报届便迅速领悟了政府意图,积极投入到这场新闻战之中,在德国乃至全欧掀起了一种临战的紧张气氛,大多数驻柏林的外国代表也都认为战争实际上已经来临。[ Joseph V. Fuller: The War-Scare of 1875,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19, Vol. 24.]pp.201
如前文所述,俾斯麦挑起危机的本意或是想威慑法国,从而吸引其他国家注意法国的备战动向,为可能发生的预防性战争准备好舆论攻势。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德国并没有部分动员,也没有威胁性地调动部队。③德意志高层们或许认为,即便战争不会爆发,也不妨提高宣传战争即将爆发的音量使法国知难而退,但这却严重削弱了他们原本灵活性的战略。因此,“战争在望”危机从本质上可归为普鲁士战略试图转化为德意志战略的失败典型。因为德国军政要员都忘记了此时德国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相较于普鲁士时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任何企图称霸的举动都会刺激到其他国家,德国外交政策的当务之急应是争取时间来巩固国家内部以期尽快消化它所吞噬的东西。①p.252
就法国而言,对于不存在的威胁将计就计,能很轻易强化一国的地位。其一,德国故意夸大的战争威胁给了法国博取英、俄支持的底气;其二,德国文化斗争使天主教奥匈不敢贸然表态;其三,德方宣传的战争信息反转来把俾斯麦用以对付法国的武器又用到俾斯麦的身上。
但法国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求恢复军事实力,更试图打破战败后的外交孤立,继而找寻可能的盟友。德国高层们对战争的渲染给法国外长德卡兹提供了呼吁全欧洲遏制德国的文本,1875年5月6日,德卡兹命人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法国人受惊》(A Franch Scare)的文章,强烈要求欧洲列强特别是俄国,阻止德国对法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至此,沙皇公开表示他将履行对法国安全的保证。[ Winifred Taffs: The War Scare of 1875 (II) ,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 Mar. 1931, Vol. 9, No. 27, .]p. 639
对此史学界普遍认为,在请求英俄保护时德卡兹早已知道德法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战争危险,所以他才会蓄意隐瞒4月25日俾斯麦通过外交途径发表的安定人心的声明。[ 卡尔·博恩:《德意志史》第三卷(上),张载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53页更有甚者,4月29日德卡兹写道:“沙皇现在是欧洲和平的仲裁者,只要战争及时发生,沙皇必然会出面进行干预,除非德国事先得到明确的通知,他们的行动将会带来迅速且必然的报复,否则德国很可能轻易地发动一场战争。”④pp.205即德卡兹甚至期待德国于刺激之下发动对法战争,届时他便能挑动整个欧洲打击德国,而法国不仅可以避免屈辱和外交阴影,甚至能重返色当之前的地位。因此,由于德卡兹以其外交伎俩充分地利用了当时的欧洲局势,这次德法争端具有了欧洲国际争端的性质。
三、列强维护法国地位的真实目的
“战争在望?”发表后,无论德法都希望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前者的目的是强迫法国放弃军事重组,后者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中立国联盟来遏制德国的侵略意图。单从结果看,法国获取了外交胜利,但德卡兹的胜利实应归功于列强对柏林战争谣言的戒备以及俾斯麦威逼战术所起的反作用。
首先是英国,以迪斯累利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想借此事加强英国对欧洲事务的控制,且出于和平主义的倾向,欧战再起并不符合英国的国际利益。早在1874年2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就曾写信给德皇威廉一世,含蓄地警告说如果德皇试图再次破坏和平,势必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Queen Victoria to the German Emperor, OSBORNE,10th February 1874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313-314危机发生后,英国一方面派遣外长德比伯爵告知德国,法国重组军备仅仅是为了恢复其在欧洲的地位,并不怀任何侵略意图;另一方面又迅速照会彼得堡、维也纳、罗马,希望各大国采取一致立场向柏林施压。1875年5月3日,德比伯爵在信中提及俄国即将介入危机来保证和平。[ W.L.Langer.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1890.New York, 1931.
[作者简介] 何嘉欣(1996.01-),男,汉,江苏省昆山市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国际关系史。
]p48.由此判断,在《法国人受惊》发表之前,沙皇便已考虑好要与英国联手制约德国。同时,女王也认为英国有责任警告法国不要采取侵略行动,⑦p.394以此防范法国借机煽动是非,以英国名义拉拢盟友、打破孤立。
对沙俄而言,1871年前它一直是俾斯麦外交政策的坚定支柱,但随着德意志帝国成立,为避免日后在近东受到德奥的联合抵制,沙皇必须保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国来牵制德国的部分军事力量。1875年5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便提出英、俄两国应当站在一起防止战争爆发。⑦p.396.5月10日至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访问柏林时就明确表达了不赞成德国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打击的立场。⑧p51.至此,俾斯麦只得将危机推卸给法国和报纸媒体的错误宣传,并保证德国无意进行任何削弱法国的打算。
至于奥匈,一方面,俾斯麦在文化斗争中的强硬手段激起了天主教奥地利的愤恨,奥匈若全力支持德国将有碍与英、俄维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奥匈自身的稳固仍需依靠德国,尤其是在镇压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时。因此,奥匈最终采取了暧昧和平的态度,既维护了自身与德国的友好关系,又在国际危机面前设法施加了奥地利的影响力。④pp.215
总体而言,这场博弈中有四点值得注意:
其一,从反天主教政策到孤立法国,三皇同盟都没有实现俾斯麦搭建该同盟的最初目的,究其实质,三皇同盟设想保持欧洲和平,但只有欧洲和平时它才能存在;
其二,英俄达成一致到沙皇柏林访问仅仅经过一个星期,事态进展如此迅速,或许法国希望借此挑动英俄对德宣战的诡谲心理早已被英俄所掌握,但防范德国称霸欧陆的价值远远大于法国借此打破某种孤立;
其三,正因为四年来俾斯麦与天主教会的斗争为事件中的欧洲舆论做了铺垫,才使这场危机大范围爆发,即国家的内政问题转换视角后便会被牵连进国际问题。
其四,当多个政府牵涉于同一危机时,和平的脆弱性要远小于单个政府所作的干预,鉴于此时战争威胁已经存在,因而任何一方失足都有可能引发冲突。可一旦这种虚张声势被揭穿,参与国便会陷入一个愈加尴尬的外交困境,所以无论何时进行这种干预,牵涉国都必须有所防范。
四、结语
综上,“战争在望”危机向世人道出了一条国际原则,即崛起大国应尽可能避免成为国际矛盾的焦点,没有哪一个国家希望局势朝着有利于他国的方向发展,“战争在望”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虽是罗马教廷掀起的宗教斗争,但其根源在于德国崛起施加给各国的压力。它标志着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一系列大国冲突的结束,自此,列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巴尔干半岛。危机中各国所遵循的现实政治原则,展现出了保持欧洲长久和平的方法,即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国家必须依据变动的形式不断调整相互关系,以避免武器竞赛乃至战争。此后,德法外交均有了新的方向,俾斯麦开始根据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来构建他的均势体系,拉拢英、俄以维护自身甚或与德缓和的法兰西外交新政策也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