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山川怕见君—趣读杨万里诗歌有感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张雪野
[导读] 杨万里 ,字廷秀 ,号诚斋 ,江西吉水人,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张雪野
        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双语学校 北京 100020
        摘要:杨万里 ,字廷秀 ,号诚斋 ,江西吉水人,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所独创的“诚斋体”,无论在内容情感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诚斋体作品语言浅近直白,内容幽默诙谐,充满了童真与童趣,杨万里也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之一。
关键词:杨万里,诚斋体,童趣。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著有《诚斋集》,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都是当时活跃在诗坛上独有贡献的杰出诗人。虽然杨万里的诗歌不如陆游那样读者群体众多,但是他在诗歌题材和创作手法上面有开拓之功,扭转诗歌风格之绩,其独特的成就并没有全然被陆游诗歌光彩所掩盖。
        杨万里一生勤于创作,“游居寝食,非诗无与”,相传他创作了诗歌二万余首,今存诗四千二百余首,作品《诚斋集》共一百三十三卷。杨万里的诗歌极具个人特色,且他开辟了一种新鲜活泼,饶有情趣的创作写法。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体》中介绍诚斋体:“以人而论,则有杨诚斋体",并赞其“别出机杼” 。可见诚斋体的影响颇大,杨万里也为诗坛一大家。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之路亦如他的仕途之路,都颇为曲折,创作经历见于《荆溪集》自序。据他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 正如这段话中介绍,他最初学习江西诗派,后来学习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习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窹”,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清人潘定桂也曾评价杨的诗歌:“陶成瓦砾亦诗材”(《楚庭耆旧遗集》后集卷十九《读杨诚斋诗集九首》),自然万物皆可入诗。自此,世上方有了自然活泼、饶有谐趣的“诚斋体”诗歌。这段自序里所表达出杨万里的诗歌创作既学习了前人诗歌中的精华,又脱离了其中的藩篱,最终自成一体,独具风格。
        杨万里的主要诗歌创作兴趣在日常生活和天然景物等方面,虽也有关心国事之作但不及陆游的创作慷慨激越,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题材广泛。杨的诗歌内容多见日常生活情趣,且处处体现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他亲和山水自然,极富生活情趣,总能发现周围景致的独特之处,小到泉眼蜻蜓,大到山川湖泊都能激发他创作的灵感。在描写常人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色中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以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夏夜追凉》为例: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题目中一个“追”字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对“凉”的渴求,这首诗巧妙地避开了古人常见的“夏夜”诗歌题材的描写,反而独独对“追凉”着墨,简单几笔却饶有意趣。但是这样的意趣并没有落入俗套描写夜风所带来的凉爽之感,反而是从层层递进的平直叙述中蕴藏着一层曲折来描写诗人感觉凉爽的原因。从“夜热依然午热同”这一原因引入,到诗人辗转难以入睡,遂起身独立于门外,进而感受那月光皎洁,竹深树密,昆虫鸣鸣。这样的描写正是诗人所擅长的“小景和谐”的写法。全诗到此则不能见其旨趣,而最后的一句点睛之笔才能引发读者“恍然大悟”进而感受诚斋创作的独具匠心,“时有微凉不是风”,“不是风”三个字即出人意料又蕴含情理之中。再回想起那“竹深、树密、虫鸣都是蕴藏了清凉、静谧之意,唯有静谧才闻虫鸣。风从何处来?并非夜风送爽,而是心静自凉。至此,读者已然心领神会,诗人所“追”的已经不是清凉的天气而是清凉的心境。杨万里以夏夜纳凉这件平淡无奇的小事和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境由心生”这种淡淡的禅意,足见诚斋体的妙处和意趣。
        纵观中国诗歌史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也不为过,诗人名家众多且各有风格特点,但是充满了幽默诙谐趣味的诗歌却屈指可数,而以幽默诙谐的创作语言自成一派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越发体现出诚斋体的珍贵。在艺术风格上,杨万里的诗歌语言贴近口语,不避讳俚语,就像一个活泼可爱,风趣成性的孩童,他的七言律诗《檄风伯》就非常能够体现出这种幽默风趣的诚斋体特色。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
        泝流更著打头风,如撑铁船上牛斗。
        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
        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乘船时偶遇大风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乘船遇狂风本是惊险万分的情景,但是诗人却通过奇特的想象和浅近直白的语言借景抒情。全诗围绕着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和诗人的主观感受来进行描写,通篇读下来,不仅未让读者感到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紧张之情,反而有一种忍俊不禁之感,常人眼中的险恶却成为诗人眼中的创作素材,不由赞叹他生活中始终保持幽默诙谐的态度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全篇从主题的一个“檄”字开篇,展现出一种向风伯发出“最后通牒”的豪气之感。相较于古代其他著名檄文名篇,这篇檄文内容别处心裁,语言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被讨伐的对象不是寻常之人,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正是诚斋体的特点之一,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活法”。全诗共八句,前两句以绝妙夸张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来突出自然环境的险恶,无论是“呀呀虎擘口”还是“汹汹雷出吼”都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狂风怒号,飞沙走石之态。
        第三、四句是从诗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之下所产生的个人主观感受的描写。逆流而上本就艰难更何况如今遭遇大风的“刁难”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读者体会其中意境,诗人直接以犹如“上牛斗”的生动比喻道出对此时乘船逆流而上的心情和感受。
    面对自然界如此的威慑之态,常人本该心生畏惧,但是接下来两句却浅近直白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趣味,诗人用犹如劝解老友的语气说出“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风伯呀,不如我请你喝酒,然后就请停一停,别再恶作剧吓唬我这个老人家了。”这两句的转折实在精妙,无论是诗人把风伯拟人化而选择直接向风伯“喊话”劝酒,还是诗人和风伯“商量”不要再折腾刁难他的船,都和题目“檄”呼应成趣,这样的口气和态度哪里还能看出最开始给风伯下“最后通牒”的“狂妄自大”呢?而这样的“最后通牒”也实在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却又越发觉得诗人可爱有趣儿,连来势汹汹的风伯都难以让人产生害怕敬畏之感,反而勾起读者想要了解风伯接下来会作何“反应”的好奇之心。
    诗歌最后两句则向读者揭露了谜底,“岸柳掉头荻摇手”,看来风伯并没有接受诗人的劝酒和商量,“掉头”和“摇手”直接表明了态度,继续狂风大作,犹如猛虎一般向诗人展示着自己的自然威力。全诗到此结束,读罢却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意犹未尽之感。诗人以活泼生动地写法把自然之景写“活”了,满心满眼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自然界的可爱可亲,正如姜夔称赞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语。随处可见的山川河流皆逃不出诗人的慧眼并以一种风格清新的姿态入诗,这也正是诚斋体诗歌的独特魅力。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而诚斋体的特色就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感物而发。自然万物,四季轮回都应该是诗人的灵感来源,但是很多诗人借四季之景抒情多有悲伤春秋之感,抒发心中抑郁或表达未酬壮志。杨万里不囿于世俗,四季万物落入他的眼中并没有变成他抒怀感伤的契机,反而激发了他股子里乐观活泼的一面。无论是飞舞的黄蝶蜻蜓,池中的落日荷花,午后的芭蕉窗纱还是冬日的雪后晚晴都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他也没有辜负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不同景色的碰撞和交融落入他的笔下变成了“粉碎银山成雪片”的惊心动魄,“小桃上去末梢红”的鲜亮俏皮,也变成了“雁来野鸭却惊起”生动活泼。
    细读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不难发现,他不落前人窠臼,不用生僻冷傲字词或典故,笔下事物虽以最原始的状态出现但诗人总能感知其美好的一面并毫不吝啬地表达喜爱之情,例如他的七言绝句《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其一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全诗寥寥数笔便使那早春乍暖还寒、春风夕照,但东山仍银装素裹的绝美雪后景色跃然纸上,令人神往。“只知逐胜忽忘寒”更是把诗人对此美景的痴爱之情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读者眼前。最传神的则是全诗尾句“软红光里涌银山”,诗人用东山的银白呼应着霞光的软红,如此细腻入微,诗意盎然的描述让人仿若鼻尖已闻到那初雪后的冷冽清香。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展示出夕阳下东山积雪消融后的绚丽景色,引人期待和遐想那雪后春意盎然的生机勃勃。置身于自然之间,杨万里不仅仅是诗人,更像是一位画家,大自然是他的调色盘,以诗为笔,以眼为墨,以心为卷,纵情描绘这世间的瑰奇绚丽。
        读杨万里的诗你不需要去细细探究其中的遣词造句或引经据典,也不需要去反复揣摩那诗歌背后的深刻用意,你只需要带着一颗童心,跟着他去捕捉大自然里的浮光掠影,去感受诚斋诗里的诙谐豁达之感、童趣浪漫之情。每当你翻读杨万里的诗歌之时,愿你如他一样,可以在某个春日的池中发现小荷才露蜻蜓早立的惊喜,在某个夏日午后拥有“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惬意,在某个秋日体会到“秋气堪悲未必然”的豁达,也愿你在某个寒冷冬日仍感受到“稚子金盆脱晓冰”的温馨。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里,希望我们都能如杨万里一样始终保持着一抹童心,拥有豁达的胸襟和一双在平淡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眼睛。

参考文献:
钱钟书集 宋诗选注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
曲径通幽宋诗名作欣赏,周啸天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