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阿互译中的文化现象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韩国成
[导读]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不能对等翻译
        韩国成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讲师  四川成都 611844

        摘要: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不能对等翻译,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凸显在阿拉伯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尽显两种文化的碰撞。
关键词:色彩;句式;差异;宗教
        在大学教育阶段,涉及到翻译,教师的作用是在短短的一年的教授阿汉互译教学中,比较系统全面地给学生传授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互译,由于缺乏对两种文化的深度认知,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正如严复先生所说的“信、达、雅”,翻译一篇文章需要达到这三个方面,这需要时间,需要积累。
        一. 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各国的文化迥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而文化作为文明的载体,把各国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首先,汉语是汉藏语系,阿拉伯语是闪含语系,都是拼音文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语法结构。
        中阿之间另一个比较大的文化差异对于死亡的理解各不相同,汉语由于受了外来文化和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对于死亡的说法很多。
1. 死亡:比如汉语表达:死,亡,献身,归天,走了,丧命,夭折,过世,作古,回老家,见马克思,香消玉陨,玩完,蹬腿,圆寂等。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各种表达是受了中国古时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同,还有受了佛教、道教的影响,以及避讳和谦称的表达。阿拉伯语表达: 死了,死亡的统称; 逝世,一般指某个名人或者长辈去世; 牺牲,其实是被动式动词,指战场上或者对于在正道的事业上死亡的人的称谓;  归真,指一个虔诚的穆斯林的死亡,也是尊称;  遇难,一般指死于交通事故等; 刚七岁就夭折了,原意为第七个春天离开了我们,这是对小孩死亡的表达 指老人死亡,原意为命运抓住了他;  祖国之父突然死去。
  2. 颜色:汉语和阿拉伯语对于颜色的表达和意义不尽相同,也反映了中阿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比如:红色,表示喜庆的,开心的事情,而阿拉伯语的红色,是褒义词。而在阿拉伯语中这个词是贬义词,这和伊斯兰初期大部分人穿红衣服,而男人穿红色的衣服被禁止了,圣训说:“你们要避讳红色”。男人穿红色被认为缺乏男性阳刚之气, 暴毙,往往暗示着流血和不测。但是有的颜色在两国文化中意思比较接近,比如黑色都表示阴暗,不吉利,以前黑色汉语中表示刚毅、勇敢、神秘等含义,属于褒义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意思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就是贬义词,比如,黑市,黑名单,黑社会等。阿语中 等都表示贬义。比如绿色 在两国文化的差异不大,都表示希望、生命、美好等。叙利亚国家诗人Nizar Tawfiq Qabbani的诗句 一只绿色的鸟爱着你,它是一只奇怪的绿色的鸟。把自己比喻成一只绿色的小鸟。绿色在中阿文化的差异不大。
        3. 美丑:汉语的形容词“美”“丑”“难看”可以形容人体的各个部分,然而阿拉伯语在表达时有所不同,比如:脸美是   意思就是容光焕发的脸;皮肤美为:  译为俊美的皮肤;眼睛美为:   甜美的眼睛;嘴美为: 俊俏的鼻子;身材美为: 苗条的身材。

表示“丑”的表达方式也很多,比如:面相丑为  ;行为丑为  ;品质丑为 。从以上的关于美丑的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阿拉伯语在表达时使用不同的词汇比汉语更多,这就对一个译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 句子结构差异
        由于阿拉伯人受宗教观念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句子都是以被动的形式出现,因为阿拉伯人认为自然界的很多事情不是人为,而是上帝的安排,所以他们经常会说  以此来说未来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也体现很多句子中。如:我感冒了,汉语我是主语,谓语是感冒,而阿拉伯语则相反, 我被感冒击中了;再如我晕倒了,阿语则是我被晕倒了,介词短语做主语,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如:战士在战死沙场,而阿拉伯语就是战士被牺牲在战场  而且烈士战士必须用  ,显示出对战士的尊敬和敬仰。
        还有一些句子虽然不是被动式的形式出现,但是阿拉伯人的习惯表达使得句子不符合汉语的的习惯,往往把主语和宾语颠倒使用,如: 困难面临着我; 机会错过了我。
        三. 宗教文化差异
        阿拉伯民族几乎是一个整体的信教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对阿拉伯语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教术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五功, 念,  斋, 朝, 认主, 小净, 大净等,又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翻译为阿拉伯语的时候,不能把“天”翻译为“ ”,如果这样翻译的话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甚少,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安拉安排制造的,所以译为“ 这样才贴近原文。如:睡得像死猪一样,翻译成阿语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如翻译为:  ,为了照顾阿拉伯人的感情并尊重其文化,一般翻译为:  意思就是他睡的好像死了,这就巧妙的规避了猪这个字,又比较贴切的翻译了出来。
        汉语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佛教的影响,对汉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菩萨”、“瑜伽”、“普遍”、“刹那”、“忏悔”等词汇和汉语很好的融合而使用广泛,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令阿拉伯人不知所云,通过解析,通过对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了解后才可以比较好的翻译,应该理解为:“刽子手放下屠刀,变成仁慈的人”就让阿拉伯人很好理解了,应该译为:  ,又如:“急来抱佛脚”理解为“只有在临死时才想起他的主”  。
        结语:语言文化是一个庞杂的工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阿汉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结合,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时体现出的特色丰富了各自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马景春《实用阿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4-54
[2] 周文臣 陈杰 《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26-430
[3]陈中耀 《阿拉伯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44-248
[4]朱威烈 《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36-38
作者简介:韩国成,男,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文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