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恒超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市 300387
摘要:口号作为信息相传的简短术语,不仅能够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抗日的作用。本文从延安时期的宣传口号的内容出发,以宣传政治思想、生产活动、科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三个特点,归纳延安时期宣传口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 口号 人民群众
延安时期作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积贫积弱到兵强马壮的一个伟大转变。如何能够在陕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让劳动人民理解共产党的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更大限度地发动人民战争,离不开宣传口号的重要作用。口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1]。在边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口号作为一种简洁明了的宣传用语,中国共产党将这种宣传方式运用更加灵活,对于各项政策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延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地区的威望不高,加上当地群众知识程度不高,党的政策方针难以被大众理解接受,这就要求通过口号宣传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外部形势的变化也能够通过口号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现出来,例如,毛泽东在刚进入延安城时,路的两旁就已有用三角红纸旗写的欢迎口号,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道路两旁也都张贴了宣传口号。1936年西安事变后,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打倒祸国殃民的蒋介石”、“血债要用血来还”等口号,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迫切寻求放弃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1945年随着七大的召开,边区的口号转变成“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等,口号的变化发展也充分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发展。
一、宣传口号的主要内容
延安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宣传的口号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不仅很好的概括了宣传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宣传工作,而且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政治思想宣传
在文化程度不高,生产力较为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口号的简洁化更能够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政策指向,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实,提高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提出了三大口号,三大口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政治口号也有新的内容。三大政治口号首先在1939年抗战两周年7月7日中“七七宣言”提出,其内容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国内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僵持的阶段中,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对政治口号也有了新的要求。1939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重点讨论了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政治纲领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在1939年“七七宣言”发表中,周恩来和其他同志纲领口号归结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随后,毛泽东将这个口号概括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2.生产活动的宣传
大多数的口号都宣传边区劳动,通过口号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陕甘宁边区部队生产工作的指示》中强调说明了口号在政治动员中的重要作用,将口号的内容和抗战建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等重要方面联系起来,使生产过程能够有效进行。在劳动生产方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生产劳动中一个核心口号,1942年是边区生产大萧条的一年,针对当时边区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的压力,提高应对生产困难能力,满足边区供给需求。
在鼓励生产中,将《幼学》中“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庶几遇荒有备一”概括为“耕三余一”简短口号,劳动英雄杨朝刚对青年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宣传教育时提出了“把大便当做粮食”的口号,旨在鼓励劳动的重要性,生产不易。
3.科技文化的宣传
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将其中的“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深刻论述。进行文艺演出期间,文艺人员、战士们把在陕甘宁边区的其他领域也相继提出了相关口号,当时边区条件落后,加上受到国民党以及日军的封锁,医用物资难以进入边区,林伯渠、李鼎铭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口号。更好地解决西药不足的问题,将中药与西药进行相结合,为编曲的医疗事业提供了巨大贡献。
二、宣传口号的主要特点
1.形式的简易性
宣传口号通过简单的句式,通俗的语言能够传递出所需的内容及含义。相反如果通过政策性文件散播,对于文盲率极高的陕甘宁边区来说效果较差,例如宣传口号以简易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所需的内容,有着口语化多样化的风格
2.强有力的感染性。
无论是抗日革命还是生产生活,宣传口号的产生与进步能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感染他人,迅速地凝聚力量。例如在生产生活上面,人民群众以“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为口号开展大生产运动,互相激励,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用气。通过口号的传播,人人能够生产有尽头,生活有奔头。部队在“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口号下,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生产运动[2]。
3.传播的广泛性
口号一般朗朗上口,记忆方便,传播力更强。除了教育学习以外,口号的传播也是一种快速传播的方法。例如,“兵民是胜利之本”口号从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以来,就将战士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口号仍在广泛流传,上至耄耋之年,下至戏耍孩童,都能够将一些口号张口就来。不仅是边区内部,前线以及国统区,通过报纸,游行等活动,都能将党的宣传口号传播开来。
三、宣传口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各类宣传口号所产生的目的,就是将复杂的语言形式趋于便民化。宣传口号的设计与传播,便于将党的思想与方针政策通过一种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传递,解决了人民群众因识字困难而产生的误解,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群众们的呼声,使得方针政策能够走到群众中去。群众们也自行编纂口号,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有利于更好的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相对于复杂的制度政策来说,口号通俗易懂,形式简单宣传口号的目的就是方便于政策的执行,方便快捷的口号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能够将其更大限度地传播开来。不仅极大了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而且由于受到宣传的作用,愈来愈多的爱国人士进入解放区支持抗战事业。
3.有利于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
研究延安时期的宣传口号,能够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于我们研究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例如 口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边区的生活面貌。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延安时期的宣传口号进一步鼓舞了群众,激发了群众的抗战热情,推动了解放事业的发展;其次,在生产生活,社会建设等方面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当今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口号,鼓舞着群众开展生产生活活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750)
[2]《延安大学史(1937-2007)》[M],人民出版社,曾鹿平,2008(94)
作者简介:郭恒超(1996-),男,山东济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党史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