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弘 2刘庆军
1 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2德州跃华学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而原生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首要环境,家庭氛围是否温馨,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是否合理、以及家庭的内部结构是否完整等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一线高校辅导员视角,分析原生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影响及挑战,并探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是时代的开拓者,有强烈的社会变革意识,大学生也是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每一步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一直关注的话题,及时的处理好学生的不良心理,有助于培养社会新型人才。大学阶段的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疏导,对校园环境和学生今后要迈进的社会,会存在很大的隐患[1]。
二、原生家庭的相关理论
区别于个体成年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随着“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个体的心理成长以及心理状态与原生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2]。事实上,高校相关教育者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而对着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挑战,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渊源。
三、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阐述分析家庭条件、家庭结构、亲子关系这三个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影响[3]。
(一)家庭条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条件主要是指父母和家庭收入的质量,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贫困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的成绩要高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的成绩[4]。该研究还认为,家庭经济的贫困,一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继续升学或者是接受更好的教育,二则可能会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卑微,而产生自卑心理。另有研究认为,富裕家庭特别是靠经商持家的富裕家庭,家长平时忙于经商赚钱,由于对孩子疏于管教,大部分时间是用钱来转嫁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这些大学生在精神上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比较溺爱孩子,过度关注和保护容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无法独自处理和承担问题。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交际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重组家庭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心灵沟通,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容易出现自卑感和抵触情绪。
(三)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体现。不论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会让孩子面对事物的态度比较消极和悲观,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困难。有研究表明,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成长于与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懂得如何积极沟通,表达自我[5]。同时,亲子关系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体现,是把社会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规范传递给子女的途径,从而影响孩子的自我感知。而自我感知又会进一步对孩子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
四、原生家庭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开展差异化心理辅导
不同家庭特征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呈现不同特点。
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采取差异化、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以提升心理教育工作效果。对于中等程度的家庭,应以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为主导,多以发展性的方式和手段,帮助此类大学生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心理适应的全面提升。对于高社会阶层的家庭来说,充分重视该类群体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易感性,才能更好的帮助该类学生的成长。当然,最为紧迫的是低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其心理适应整体上呈现出比较消极的状态,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其积极心理机能的发展[6]。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机构如能为学生建立原生家庭信息档案,进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适应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其成效必定会大大提升。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体系,创造良好的倾诉交流的平台
为掌握大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可在一年级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的心理阻力测试,并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情况编制心理状况档案,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设立一个以辅导和实践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室,同时设立专职的心理导师或专家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帮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乐观。通过开设这个心理咨询室,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体心理咨询为学生倾诉心声开辟了有效渠道,发现问题,平衡情绪,发展健康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纠正,焦虑情绪得到顺利的缓解。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制度,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7]。
(三)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种类繁杂且数量众多,学校相关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而要用“情”,一方而则要用“法”,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发现和深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类型与原生家庭类型的关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从而精准施策,因材施教[8]。可以在对学生家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后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而对一些已经出现端倪的学生要提前做好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9]。
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校相关教育者要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实际工作中。通过主题班会、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抗压能力[10]。
结论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及时了解学生原生家庭背景,从学生原生家庭情况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简朴,杨天姣.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8):171-172.
[2]王超群,周恺,李瑞玲.原生家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6):67-68.
[3]方瑾毅.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2020(15):42.
[4]汪祝华,卢继富.高校大学生原生家庭背景与心理健康状态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3):44-47.
[5]张莹.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应对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06):17-18.
[6]刘娜.基于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86-87.
[7]李元梦,曲晨菲.原生家庭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239-240.
[8]刘娜.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12-13.
[9]马媛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8):30-31.
[10]邸红昆,王禹,李红娜,宋慧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风,2019(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