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思考分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施莉莉
[导读]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施莉莉
        洛阳市老城区文化馆  河南省  洛阳市 471000
        摘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公共服务文化的发展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带来参考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思考
引言: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础职能,同样也是保障公民基础文化权利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令公共文化服务发生了一定变化。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早已成为日前的重要课题,理应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一、数字化时代发展带来的变革
1.信息多媒体发展是未来趋势
        早在传统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来源于传统书报、电视等。然而,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朝向数字化及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日前,通信技术可高速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为我们浏览高质量信息带来便利,这便是信息多媒体化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
        信息的传播,从口口相传的模式,到张贴布告、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直到如今已经达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秒传”。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媒体构建信息传播中心的结构,令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核心,真正实现了“点”到“面”的传播,以及“点”对“点”的传播,带动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足以实现信息对等、信息共享[1]。
3.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及个性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代民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了,每一个个体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均不同,每一个特征需求都可激发相应的信息需求。在条件允许下,这些特征所诱发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成为人们的现实信息行为。是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令用户信息越来越多元化、多层化。
二、数字化时代发展对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
1.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致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俨然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风景线。如今,县乡两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都致力于提高设施效能,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但不可否认,即使公共文化设施足够完善,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人并不多,一边是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刺激人们文化服务要求的提高,另一边是整体水准并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加剧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服务机构已经变成内容服务机构了,各大门户网站、电商以及搜索引擎等日益推出多元公共文化产品,在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极具优势。通过整合内容及便利技术,可切实满足用户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现实需求[2]。
2.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
        参照第4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我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间长达27.8小时,娱乐类应用整体用户相对稳定。网络文学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43.7%,网络音乐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的71.8%,网络游戏用户占据网民使用率59.7%。其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使用占比极大。目前,信息传播早已由固定接收即时移动信息转变成网状网络社区形式,真正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


3.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
        数字化时代拥有丰富的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快,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极具拓展性与延伸性。面对多元产品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自觉适应发展形势,主动与数据库及互联网对接,并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以便能为文化服务机构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三、数字化技术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事项
1.理性对待,杜绝技术至上
        正确看待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切记不要盲目推进。数字化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可以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带来创新性工作方式与新思路,但切记不可出现“技术至上”的现象,不要以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难题。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还是要立足用户需求,以解决用户需求为实际出发点,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打响服务品牌,扎实群众基础。
2.积极引导,缩短用户群体差距
        由于用户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极有可能会产生“数字鸿沟”问题。对于一些远离新技术以及认为接触新技术极具难度的弱势群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肩负起引导的重任,为其进行技术服务,在必要之际提供适当帮助,以便促使其能积极学习新技术,灵活应用新设备,这些均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尽的职责[3]。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理念,这样才能为其他用户提供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3.更新技术,坚持及时反馈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引入新技术时,还要积极反馈新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在哪方面能够取得优良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要主动参加新技术的推广与革新,在媒介融合时代,融合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融合文化、新技术以及创新文化生态,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应及时找出公共文化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4.创新机制,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
        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时,要放宽文化准入门槛,以便能吸引社会上的各种资本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要创新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在执行“奋进必考”制度时,要打造以作品、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引进制度,以便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此外,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为群众提供相应的作品。通过应用互联网社交功能,全面了解群众对作品的满意度,并设置评价指标,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最后,还要适当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巩固文化服务质量,建立激励机制,以便鼓励群众创造更多优质作品,鼓励广大创作人员提高创作热情。在利益保障方面,要加强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通过调配利益,全面保障双方合法利益。另外,还要注重创建专家评价机制,并融入民众评价内容,以便能丰富群众意见,结合群众意见不断改善作品质量。
5.阵地建设,弘扬正确价值观
        公共文化服务不只具有文化属性,还自带经济属性,而且承担了关键的政治功能。在数字化时代,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阵地。在创作作品、演出,或者是商业运作之际,始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全面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的价值观,并避免不良思潮的侵入。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引领新公共文化服务风潮,勇于突破固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巨多影响。同时,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时,应合理应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为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润楠.数字化维度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01):107-113.
[2]杨筱佳,赵亮,罗佳艺,任子明,沈火林.“互联网+”时代南昌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评价[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6):149-151.
[3]金笑.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9(11):91-92+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