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良 李如霜
广州社区学院白云分院(二院) 510515
【摘要】广州市白云区来穗人员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社区教育在推动来穗人员融入当地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在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题组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剖析“订单式”培养实施路径,进一步提出白云区社区教育来穗人员融合学堂“订单式”培养实施方案。
【关键词】来穗人员、订单式、培养路径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概述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涵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是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本课题所研究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基于来穗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来穗人员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充分尊重来穗人员的学习意愿、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培养模式在白云区的实践中收效良好。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背景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白云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白云区常住人口为374.3万人,增长68.4%,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为237.56万人,占全市约四分之一,白云区为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聚集能力强,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合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早就超过户籍人口的白云区来说,此问题更显迫切。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现状
1.实施途经。(教职成〔2016〕4号)明确提出,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1]。基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合问题,提出“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来穗人员的教育需求与政府的教育供给所产生的矛盾。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明确来穗人员真实的教育需求,进而将“教育需求”转化成“培养订单”并从“前置性资源”中选择与订单匹配的资源进而签订“订单”,并对“订单”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完善的“订单”可以最大限度的完成满足来穗人员融合教育需求,进而推动了来穗人员在白云区乃至广州市的和谐发展。
2.解决问题。(1)针对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教育多头管理和沟通不畅导致教育资源无序浪费的问题。通过“订单”培养这条主线,把白云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教育力量整合到“订单”开发、制定、执行和评价的整个流程上面来,有效实现了各单位的共振联动,随着“订单”培养的广泛推行,各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了与其教育职能相匹配的资源建设目标,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日渐丰富、有针对性。(2)针对来穗人员融合教育中教育需求不明确、教学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来穗人员融合学堂“订单式”培养机制。我们牢牢把握来穗人员教育需求这个核心,把它作为来穗人员融合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以优质教学资源回应来穗人员教学需求,以质量监控制度对教学进行过程管理,防止教学“走过场”。
二、“订单式”培养实施方案
(一)完善组织架构
来穗人员融合学堂“订单式”培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鉴于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是白云区社区教育领导的成员单位,具有指导白云区社区教育的职能,依托白云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发挥作用,组建管理人员队伍,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订单式”培养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二)建设前置性资源
鉴于来穗人员数量大、教育需求多的特点,本成果高度重视建立基于来穗人员教育需求的“前置性资源”,包括融合学堂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库、场地资源等。这些资源作为“前置性资源”,给“订单式”培养的广泛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成功承受了来穗人员巨大的教育需求压力。在实践中,本成果逐渐组建了广受来穗人员欢迎的“教育模块”,特别是技能教育、健康教育、适应性教育和法制教育。
1.融合学堂教师队伍。
教师的匮乏和调用仓促成为严重制约融合教育的瓶颈。本成果得到了白云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单位都抽掉了业务骨干加入到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师资库,如司法局安排了普法工作人员18名、卫计局安排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21名等。目前融合学堂教师队伍已超过250人。为了提高融合学堂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我院定期举办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并组织优秀讲师评选。
2.筹建课程资源库。
本成果主要就三大类融合教育主题筹建课程资源库开展来穗人员“认识·适应·融入广州”培训。以镇(街)社区学校为依托,根据来穗人员教育需求开展系列培训,仅2019年第一季度,已经开设培训班20期。如同德街联合家综等单位开展来穗人员技能、职业病防治等内容的培训。
.png)
三、“订单式”培养观念创新
(一)思维创新
突破了“自上而下输出”的来穗人员融合教育理念窠臼,在现实中,很多单位都忽视了来穗人员真实的教育需求,往往是“自上而下”地输出课程,导致课程得不到来穗人员的认可,很多都是为了单位完成任务,“被逼来上课”的。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式深入到来穗人员中和他们一起沟通教学的问题、方式、内容,然后再结合“前置性资源”,这样设计出来的培养“订单”,才能受到来穗人员的欢迎,共建课程才能达成融合的效果,共享资源才能助力来穗人员实现美好的生活。
(二)模式创新
突破了传统的“讲座式”的来穗人员培养模式,构建了“订单式”培养新模式。现行大多数融合教育的模式都是主办单位把自认为好的课程推送给来穗人员,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却不能使来穗人员融合教育成体系、可拓展,“订单”从需求分析到资源供给,从课程实施到教学评价都有来穗人员参与,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具有吸引力。
四、“订单式”培养成果应用
(一)融合工作稳步推进
我院积极协助白云区建设融合学堂、组建教师队伍、开发区本课程、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组织教研活动、举办系列培训,在我院积极推动下,既满足了白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对来穗人员技能提出的新要求,又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我院在来穗人员融合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政府肯定,被纳入《广州市白云区社区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在全区推广。
(二)融合教学质量提升
促使来穗人员和城市居民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打破文化的隔阂,发展彼此间的正常社会交往。仅2019年,全区融合学堂开展各类培训210多次,服务培训来穗人员1.3万多人次。在2020年度白云区来穗人员对于融合“订单式”培养方案调查中,知晓率100%,认同度98%,满意率95%。
五、“订单式”培养诊断反思
“订单式”培养的前提是对来穗人员教学需求的诊断,但由于来穗人员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及管理人员调查的主观性等因素,使需求的诊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需求诊断的精准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掌握先进的差异诊断方法,另一方面要多与来穗人员接触,成为来穗人员的知心朋友,从多个渠道收集学生信息,为“订单”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的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研究——基于需要理论视角.徐博闻。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姓名:彭勇良,出生年份:1980.0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茂名,学历(学位)大学本科,职称职务:广州社区学院白云分院(二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