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转学生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谢英美
[导读] 小陶是班上新转学来的学生,性格鲜明,兴趣广泛,尤其喜欢画画。
        谢英美
        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610000
        小陶是班上新转学来的学生,性格鲜明,兴趣广泛,尤其喜欢画画。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小陶防御心稍强。为了让她更快更好的适应班集体,我专门将她的位置安排在班上宣传委员小林的后面。小林初一就是以美术特长生的身份进来的,两人爱好相同,再加上小林热情开朗,我相信在她的帮助和影响下,小陶一定能很快融入班级。
  果不其然,两人很快熟识起来,形影不离。后来,小陶与班上有同样的爱好的同学也都熟络起来。看着小陶脸上的笑容,我心里的石头渐渐落了地。

问题出现!
        高兴的日子还没过去多久,我的心就被小陶提了起来。小陶在融入班集体之后,话也变得多起来。走廊,操场,食堂,教室,寝室,处处都是她们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下课聊天也就罢了,自习课,听讲座,甚至连升旗仪式,也变成了她们几个聊天的地方,让我一度怀疑这几个学生是不是以前憋坏了,把十几年的话全部攒到现在说了。而小陶竟然成了其中的主导。难道她就是传说中的破坏力特别大的那一类转学生?

第一轮交锋!
我不愿这样想,于是我开始悄悄提醒,用眼神提醒,当面提醒,几个人一起提醒,后来又试过点名批评,提前打预防针等等,效果都不太好。我与她就此问题多次交流谈心,也找了其他几个同学,结果本来小陶刚开始对我的印象挺好,见到我就笑眯眯的,交流之后反而一天到晚躲着我,而且仍然是不分场合地讲话。

再接再厉!
        是不是我批评地太多了?或者是我把她的缺点放大了?我能不能多看看她好的一方面?于是,我换成了鼓励战术,“今天比昨天安静哦!”,“这几天数学作业有进步”,“英语单词听写写得很好哦!”小陶听到老师的表扬,显然还是很高兴的,虽然她讲话的毛病依然存在,几个学生还是随时随地讲话,连上课也安静不了多久。但是看得出来,她喜欢我表扬。可从她的眼神我也看得出,她觉得我一定是很讨厌她的。班上同学的意见越来越多,而我与她之前的谈话已经影响了她与我的关系。她开始逃避我。到底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修复她与我之间的关系呢?

找到原因!
        我后来仔细想想,说话的现象人人都有,为什么我老是抓着小陶不放?因为她不像其他同学会收敛。那为什么师生关系也越来越糟?因为我的关注点可能错了。那我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思考良久我终于发现,我关注的一直是“小陶”在说话,而不是小陶在“说话”。我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具体行为转移到了她们自身。同样,小陶更多的是关注“我”对她的批评,而不是我对她的“批评”。也就是说,我们两个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不喜欢的只是“学生讲话”“老师批评”这两个具体的行为,可惜我们没有分清楚,于是我们觉得自己不接受的是相应的学生和老师。


        同时,小陶作为一名转学生,她转学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父亲长年驻扎外地,加之青春期反应明显,与母亲关系急剧恶化,竟然自己先在家待了半个月后,又自己买着机票到了父亲所在的城市,要求转学。两个城市一北一西,饮食气候文化等差距甚大,小陶在面对这么大的变化时,内心一定充满了惶恐,而作为中学生的她,其实并不明白如何排解内心的不适应,于是,采取了此种不太恰当的方式。因为我找她的父母了解过,小陶以前在原来的学校,其实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小陶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筑了一个壳,用看似坚硬的外壳来抵御各种不适。小陶其实比一般的同学更脆弱,更需要关心。而我每次发现她说话,批评只是反映了我的情绪,没有实实在在地对小陶起到帮助的作用。

终于解决!
想清楚这两点后,我再次找来了小陶。
“小陶,来班上这么久了,还适应吧?现在离家这么远,是不是也很想以前的老师和同学啊?”小陶愣了一下,脸色暗淡了下来。
“其实老师之前忽略了你,总抓着你的缺点不放,其实连你喜不喜欢,适不适应我们这个班集体都没问过,真是做的不够好,你能原谅我吗?”
“老师,没有,其实你已经够好了,只是,只是…”
“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身边人,毕竟这个变化有点太大。我希望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想到我哦,爸爸妈妈忙,但是老师和同学天天都在哦!”
小陶点点头,“老师,我真的很想以前的老师同学,可我又担心现在的同学不喜欢我,所以我努力做出跟他们很熟的样子,不然,不然…”
“我明白,小陶其实长大啦!而且我知道之前我们的谈话让你有点不高兴,因为你觉得我很不喜欢你。其实我之前我也觉得我是不是不喜欢你,但是今天我明白了,我不喜欢你的只是你讲话这件事,就像我不喜欢你之前见到老师不跟我打招呼一样,而不是不喜欢你这个人。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她什么都没说,抬起头冲我笑了笑。
  “你想想看,每次你们讲话我都要批评你,为什么呀?比如,听讲座,我们最起码的应该有什么?对,礼貌,认真聆听。还有升旗的时候,这是个很严肃的场合,你老是转过来跟同学讲话,你觉得这样是不是也不太合适?”
  小陶不好意思地笑了。
  “所以,我觉得讲话还是要分下场合的,你觉得呢?而且,再次强调,我不喜欢的只是你这种行为,不管谁这样我都不喜欢,不是不喜欢你这个人哦!就像你一样,你肯定心里也是爱我的,支持我的,不喜欢的是我天天在你耳边唠叨吧?”
  “老师,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看着小陶跑进教室的身影,我心里的石头终于再次落地。

后记
        与小陶谈话之后的第二天,我在我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张可爱的图画。画上是一位叽叽喳喳的大鸟与一位叽叽喳喳的小鸟,中间还画着一颗还不太完整的爱心。我知道,通过这一次谈话,绝对是不够的,但对小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让她以后在看待老师批评时,知道还有另一种方式和角度。
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不喜欢听老师唠叨,老师的反复强调会使师生关系受到很大影响,导致谈话效果越来越差。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耐心,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批评与其具体行为的关系,让老师和学生的关注点都转移到某个具体的行为中,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也可避免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刘文萍,杨帆 《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机制的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
孙淑晶 《促进转学生学校适应的策略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