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队院校学习型教研室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谢小燕
[导读] 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是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

        谢小燕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  610000
        摘要: 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是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创新的需要,为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支撑体系。本文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剖析了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的内外驱动力,并提出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有效路径。实现军队院校教研室由管理控制型组织向学习激励型组织转变。
关键词:军队院校;教研室;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是具有扁平化、人性化、高度柔性化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参考文献: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47.]]。彼德?圣吉以五项修炼为基础构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是通过个人的学习来提升能力和实现目标愿景。心智模式是一个人看待周围人和事物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改善思维模式就是要求组织对以往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修正,注重互动和动态的思维方式方向发展。建立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创新力量的催化剂,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是发自组织内心的希望。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强调的是组织整体的学习,注重“深度汇谈”和“访问”。最后系统思考强调看待组织的发展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其包含整体性、动态性和时空整体性三个基本特征。五项修炼使学习型组织彰显无限生命力,并构成了学习型组织模型。如图1:
        

                               
        学习型组织的应用实践研究已经从单一的企业学习型组织研究领域扩展到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政府等。在高校组织的运用实践主要是学习型教研室、学习型党组织以及学习型学科建设。学习型教研室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动态学习系统,通过教研室内部共同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交互作用、个体与群体的互依共生、异质性对话协商的展开、成员认同感的自主生成来促进教师视界的融合、教学机智的修炼、发展潜能的唤醒以及教育生命的圆满[[[]陈娜.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理论渊源、特征及价值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1):12—16.]]。
一、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驱动力
(一)外在驱动力——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创新的要求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军队优秀人才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把培养忠于党和人民、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队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新一轮军队院校改革调整落编,层级压缩的新体制、人员编配的新变化、职能定位的新发展对院校转型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推进院校转型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重点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组织的素质高低。教研室作为军队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最基层组织,担负起军队院校教学科研一线任务,教研室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军队院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改革创新。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教研室组织必然是要再次进行重塑,由以往管理控制型组织向高效、创新、包容性的学习激励型组织发展。而这正与学习型教研室理念相耦合。学习型教研室是学习型、创新性,是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组织。因此,构建学习型教研室是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军队院校改革创新的发展要求,为建设一流的军队院校打下坚实基础。
(二)内在驱动力——军队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
        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追求将构成未来中国教育变革整体的多重交响曲,而这一首首曲目演奏的好坏将直接取决于演奏者——教师[[[]伍红林.当代学校转型变革中的教研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70—74.]]。教学管理人员是军队院校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型军队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储备是推动院校发展的根基,也是院校长远发展的利器。教研室作为连接教员个人与团队组织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上传下达的使命,更承载培养人才储备的重要使命。重塑教研室可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驱动力来源:一是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解决、瓶颈需要突破;二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员需要找到自身发展的不足,通过相互借鉴交流来弥补自身不足,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人员内在需求的满足必然需要一个包容的、创新的组织氛围。学习型教研室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动态学习组织,追求的不限于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或终身学习,更是教员关于教学的信仰、追求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这正是满足军队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内在自主性激发及内生长力的诉求。
        二、构建学习型教研室是军队院校学习型教研室构建思路
   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路径虽与普通高校有共通点,但具体策略必然要契合军队院校的发展规律特点。基于前文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内外在因素的驱动,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教员和教研组发展目标,建立共同愿景
         学习型教研室强调每位教员专业技能的发展,但更注重每位教
员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超越需要明确目标,目标的制定应当与院校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相契合与教研室的使命相契合。教员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确定每位教员的个人价值定位,即教学的信仰、追求和价值观等精神性的目标。教研室的目标是由每位教员的目标编织而成,但又高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教研室教员应共同制定教研室发展计划,开展信息交流、专业问题探讨等研究,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加强不同学科间教研室的密切合作,在课程建设、科研探讨、学习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教研室作为军队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在整个军队院校管理系统中扮演“上传下达”的功能,但对自身的发展规划存在不全面不明确问题。教研室的工作不应局限于完成院、系下发的任务,更要注重自身体系建设和长远发展。教研室应该是具备超强学习能力,担负打造专业特色的重任。为此要由传统的“制度+控制”型组织转变为“学习+激励”型组织。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发挥传统“上传下达”的功能。教研室是院校与教员信息传递的基础。二是为每位教员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平台。教研室应该是教员个体发挥能动性、积极性的自主空间。在教研室活动中,教员是积极的参与者,教研室主任应该尊重和听取教员的意见,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每位教员意识到,教研室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是一体的。三是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教研室整体的改革,形成一个敢于、勇于创新的实践共同体。教研室主任应该是具有改革精神的领头人。依据教员和教研室的发展目标,建立的共同愿景来主持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学科负责人要做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善于调动学科成员的建课积极性。四是构建一个团结、凝聚力的组织。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构建学习型教研室的向上张力,是推动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教研室要充分运用好教员与教研室共同建立的愿景,充分发挥共同愿景凝结力的作用。加强教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共享、智慧互动、思维碰撞,缩短教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研室凝聚力,使教员把个人价值转变为团队价值。
(二)优化学习型教研室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优化机制是建立学习型教研室的重要保障手段。第一是独立性建制。学习型教研室是具有活力、创造力且反应敏捷的组织。军队院校机关在把好大方向的前提下,应当给予学习型教研室一定的独立性,赋予一定的权限,减少对教学科研业务的过多干预,激活教研室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不仅包含思想层面的意愿还包含切实的行动力。第二是激励机制建立。为激励学习型教研室的构建,应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岗位责任制 、目标管理制、资格审核制及各种工作规范、教学科研经费等。同时激励机制也表现为上级部门、关联部门对建立学习型教研室的理解和支持,这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和科学的学习机制建立有积极作用。第三是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五项修炼原则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自主管理并不断改革自身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组织,因此要求所构建的团队结构层次应扁平化[[[]陈录赐.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构建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1021—1043.]]。学习型教研室内部管理:一是减少中间层级,营造民主式、协商式工作伙伴关系;二是提倡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发展策略;三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意见反应与反馈顺畅机制。四是给予教研室中每位教员一定的空间和权限,激发学习的自主性。第四反馈机制建立。学习效果反馈是学习型组织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可通过个人述职、书面报告、工作总结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每位教员学习情况以及对教研室创新和建设评价和建议。
(三)基于“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基调
        任何一种组织的发展都必然包含着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组织行为。学习型组织强调“和谐共生”文化内涵,追求个体和整体的生命圆满。学习型教研室为教员的生命发展提供了对话、理解与交往的空间,使其在参与对话协商与共享活动中提升教育精神。从而最终促进整体生命的圆满,使组织社会生命和教育生命都得到完善。军队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室要把准“和谐共生”的基调,目的是通过新型组织的建立培养优秀的人才组织和输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总体来说把准“和谐共生”文化内涵基调的策略主要为:一是突出教员的主体地位。这意味军队院校的管理既是对学员的管理,也是为教员的管理,绝不单单是培养优秀军事人才,还要促进教员自身教学生命的发展。二是强调教员的参与。“和谐共生”文化内涵是融合了西方科学的管理理论和东方特色的和谐管理理论。西方科学的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东方特色的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影响组织发展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最为宝贵。强调教员的参与,发挥个人的价值达到整体目的。三是遵循“均衡性”和“中和性”法则。“均衡性”是指生态比例的均衡,强调学习型教研室应在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具有协调性、平衡性、互补性的联系纽带,以确保团队的有序化发展[[[]何长仁,赵树魁,吕建华. 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的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8(3):93—95.
]]。“中和性”即做人的标尺、准则,是“和谐共生”重要前提之一,强调学习型教研室管理应该是确保人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为和谐而和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