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华
福建省宁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新课改以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学习自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深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与重要。这里,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探讨小学生学习自主中的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达成其语文学习自主,实现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自主;兴趣;习惯;能力
学习自主,是指一个人能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激发兴趣,积极探索,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其实质就是说一个人学习要能“自主”。显然,学习自主影响着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是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激发,让学生想学、好学
兴趣激发,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学、好学。
⒈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当前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的,毅力差,自觉性差,因而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古代学者王守仁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同时心理学也表明:人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已作为行动的目的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且以预定的目的来指导个人的行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在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鞭策自己,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⒉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语文兴趣
要让学生亲近语文,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内容要面对现实,逐步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让学习语文知识因联系现实而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如用“开心辞典”的节目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当一回“王小丫”,组织大家来辨析同音词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像这样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体验学习语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充满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学习品质,让学生敢学,乐学
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养成是学好语文的保证,也是提高语文科教学质量的前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应当是多层面的,根据语文科本身的特点,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上课会听、看、想、说的习惯与品质
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有更多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听、看、想”。学生说的时候,引导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就是要求学生能知其然。比如要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语文语言;一个问题用多种表述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听、看、想、说的良好习惯。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与品质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我们要多教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复习效果,我们可以采用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教学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我布置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搜集各类赞美大自然的古今诗、文、画、曲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
3.学习中与他人积极合作交流的习惯与品质
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学会思考,形成正确的语文思想,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创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可以视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采用作业讨论完成、互相帮教等形式。
三、教给学习自主能力,让学生会学、能学
学生没有自学的能力,学生学习也就不可能自立!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如拥有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获取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自学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并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去解决问题。
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自学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材就是很好的自学材料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阅读方法,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圈、点、划、批”,重点理解及记忆。教导学生注意克服阅读过程中泛泛而读、走马观花的毛病。如教学《老人与海鸥》的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小心”、“退开”、“撮起嘴”“呼唤”等词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关爱,接着引导学生细读,从“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欧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等词句体会老人与海欧的关系密切。这样逐步让学生在自学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惘”的道理。在开始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在自学中当“拐杖”用,引导阅读和思考方向。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重点和难点、较难理解的地方,列出引导自学的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再逐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并慢慢撤去“拐杖”,逐步让学生懂如何去自学。
⒉培养形成主动质疑意识
教师设置的问题固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自觉参与思考、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才是最具推动力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提问。起初无论学生的提问质量如何,或正确与否,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引导,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如此下去,才可能培养起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当今,学生需要的知识、技术日以俱增。而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仅靠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的补充,因而必须让学生具有学习自主能力。“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学习自主,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技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魏九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4.
[2]王优丹.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作家天地,2020(24):23-24.
[3]丁东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