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洪玉
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 要:“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以及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提出的,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工科”的提出也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计划设置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
0 引 言
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社会发展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并发布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能够胜任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所以长时间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侧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当前多数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英语考试,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各院校每年统计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作为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是脱节的,由此造成的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以及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等都是当前一些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呈现无目的性的原因。
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2.1 制定授课计划
2.1.1 授课计划的制定基础
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需求分析,访谈了解其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和对英语学习的期待是制定授课计划的基础。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基础,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不仅是明确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探索英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现英语实用价值的过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即为英语学习的目标情景,是大学英语实际应用的目标。在校生的学习现状,是需求分析的基础。对在校生进行访谈,调查学生自认为英语学习中较薄弱的环节,分析应对措施。最终,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以学习者为中心制定授课计划。
2.1.2 授课计划的制定方式
授课计划的制定,应依据分析结果来进行。首先,要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方向的学生就业前景都不相同,因此,大学英语教研室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恰当的、有各自专业特点的授课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按需施教”,才能够培养满足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其次,由于“按需施教”,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尽相同,大学英语要根据学生专业方向自然划分,在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中形成级别层次。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方向进行扩展讲解。同时针对部分在校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层次较差听课吃力甚至不能跟上正常教学的情况,基础类课程,如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基础翻译等,仍然应该开设。但这类课程不必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是可以作为大班选修课进行。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最后,因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依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所以教材也不必统一指定。而是针对各专业、各方向的专业需求选定,选定教材的依据也应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市面上有的专业英语书籍内容过于陈旧,主题实用性不强,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按照需求自己编著恰当的教材。
这样,教学的结果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师还能够在编著教材的过程中对所教授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进步。
2.2 制定教师发展计划
2.2.1 大学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等英语基本知识的教学层面上,也要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一味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而是需要熟悉新的教学理念,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态度很重要。由于长期以来学科分割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学之外的知识,在心理上有排斥感和陌生感,对理工科知识更有恐惧感,感觉自己无法胜任这些学科的知识学习。这种来自心理暗示的负面倾向,严重干扰了英语教师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决心和毅力,使他们不愿意主动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教师发展计划帮助教师进行改变及提升。
2.2.2 大学英语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转变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从外语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和回应新时代变革的新要求、新命题,探索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转型,首先应明确的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没有必要十分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也不必产生畏惧和焦虑情绪,但必须对学科专业知识持有积极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涉猎相关知识,对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以下三种渠道可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提升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第一,与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并向其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进行专业学习是最便捷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大学英语教师旁听其他专业的讲座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另外,在当今网络会议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只要关注相关领域,必然能够获得相关学术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微课、B站等学习资源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在专业知识方面获得一定的提升并非难事。第三,大学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到企业挂职是最直接接触专业知识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能力,更直观地获得专业知识。有企业挂职经验的教师既能讲授专门用途英语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真实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在传授英语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中外语学习的方式及途径,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这样,也为各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出了贡献。
3 结 语
“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从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及学生自身需求出发构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框架,不仅能够提高在校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其自主学习;同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具备语言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以及较高能力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薄利娜.ESP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0): 90-92.
[2] 蔡基刚.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 22-28.
[3] 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 EGP 教师向 ESP 教师转型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 21-2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大学ESP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90251)
作者简介:闻洪玉(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