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社团课程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张培培
[导读]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
        张培培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摘要: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充分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开发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需求的社团课程,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社团课程获得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体验,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生物;社团课程;科学探究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概念和知识的获得往往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社团课程是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的主线,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
一、以反映科学本质为课程设计原则
        理解科学实验的本质对教学非常重要,科学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对科学内容具有全面的理解,还要对科学研究方法、目的甚至限制条件有全面的理解[2]。在设计中学生物社团课程时,以设计出反映科学实验本质的实验活动为目标,同时激励学生使用并理解科学和工程模型的实验[3]。
        通过专注于问题,建立学生的思维,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设计并实际操作调查,来优化在初始阶段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人理解来评估数据与科学证明;同时注重学生小组间进行表达交流。以生物社团“校园池塘水环境探究”活动设计为例(表1):
         
二、课程内容关注跨学科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时不是在孤立的领域内开展,而是在多学科领域交界处进行。新课标指出“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跨学科的科学概念和过程”[1]。当学生参与学习不同学科相互整合的课程时,概念性的知识就得以形成[4]。以“探究苔藓植物电池”生物社团活动为例(表2):

        通过本次探究性活动,学生作为独立的问题解决者,获得了显著的学习收益。学生不仅设计出苔藓植物电池,实现了其产电功能,同时提升了对电池结构性能概念的理解,通过自主设计改变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涉及的电池性能知识,提高了苔藓植物电池的产电量(由0.533v提升至2.035v,达到可以点亮一个二级发光管的电压)。
三、课程实施重实践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1]”,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来体验和感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度离不开规范、熟练地使用探究工具。所以在设计社团课程时,从实际出发,尽可能整合校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仪器使用率,从溶液配制到仪器操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结语
        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具体想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上网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寻找相关专业书籍,社团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广阔空间。结合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开发社团课程,不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同时更为学生科学探究插上了翅膀,跳脱唯课本知识论的窠臼,实现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进而向“知识创新”提升[5]。同时结合解决生活中环境修复、能源危机的问题,学生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环保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A project 2061 repo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